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曹亮
为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提质增效,济南高新区将数字化转型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标准化流程再造与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推出节能审查、水土保持智能审批,实现了审批时限从“工作日”到“分钟级”的跨越,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破题:区域评估破解“重复评价”难题
济南高新区审批服务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小蒙介绍:“济南高新区组织部门、园区等单位在高新东区、中心区等重点区域完成节能审查、水土保持等区域评估。按照‘一次评估、区域共享’的原则,工程建设项目在办理节能审查、水土保持审批业务时,无需再次组织项目评估,可直接应用区域评估成果。例如,对节能审查负面清单外、符合条件的工程建设项目无需单独编制节能报告,直接予以备案,有效节省工程项目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提升节能审查审批效率。”
“我们小鸭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就是应用了区域节能审查评估成果,不仅省下了3.8万元的节能报告编制费,还提前2个月拿到开工许可,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进度。”该公司项目报建负责人杨经理算了一笔“改革红利账”。
筑基: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
“以前办理节能审查,需要经历报告编制、专家评审、部门审批等多个环节,现在只需要登录工改系统填表,几分钟就能收到节能审查备案表的电子证照,真是将‘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到了实处!”全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产业化项目负责人王经理的感叹,道出了济南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智能审批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一改革创新的核心在于将政府部门从“前台收件”转变为“后台赋能”,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这次创新的背后,是济南高新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系统谋划。“我们将节能审查、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项目高频审批事项作为突破口,创新探索推行能评、水保等智能审批,精准编制办事指南、业务流程图及审查要点,通过智能抓取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流程申报、受理、审批、出证标准化,助力项目建设降本增效。”济南高新区审批服务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霍富韬在接受采访时说。依托济南市行政审批平台等办理系统,通过智能抓取、智能比对、智能填报、数智管家、图像识别技术等智能化技术手段,系统正自动提取节能审查、水土保持等申报材料的关键信息,生成电子版行政许可决定,实时推送审批进度至企业账号。“嘀!”随着一声提示音,新天激光医疗科技产研基地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在济南市行政审批平台通过审批,提示水土保持审批业务办理完成,相关行政许可决定自动推送至企业账号。从提交材料到办理完成,全程仅用10分钟。
提效:18个项目见证改革成效
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由经营主体来评判。今年以来,济南高新区已有18个重点项目通过智能审批模式完成节能审查、水土保持事项办理,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统计显示,通过智能审批改革,节能审查、水土保持事项的审批环节减少50%以上,审批时间压缩90%,单项目平均节省制度性交易成本约4万元。
下一步,济南高新区将继续扩大工程建设项目智能审批覆盖范围,在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设施设计等领域推广应用成熟经验,打造全链条、全周期的智能审批服务体系。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审批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工程建设审批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