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玮
责任编辑:曹亮
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黄河大桥
黄河浩荡,奔涌千年。在齐鲁大地这条承载着南北交通命脉的黄金走廊上,一场关乎未来、重塑标准的“破壁之战”正悄然上演。全国首条“六改十二”车道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已进入通车前的最后冲刺。这不仅是车道数量的简单倍增,更是一场从“传统基建”到“智慧基建”、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生”的深刻转型。它以科技为笔、绿色为墨,正在黄河岸边挥毫泼墨,绘制出一幅绿色低碳施工的新标杆画卷。该项目有“两高、两难、七首创”的特点。所谓“两高”,即黄河生态保护与质量建造要求高和桥梁占比高(达73.9%)。所谓“两难”,一是涉铁、涉河施工组织难。项目跨京沪三、四线采用挂篮悬浇转体桥,跨水白铁路采用钢箱梁顶推施工,施工过程安全风险高;项目跨越黄河、小清河、腊山河等敏感水体河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建造要求高,制约因素多。二是变道、交织行车安全保障难。新建两侧高架桥与既有互通匝道及老路连接,避免或减少车辆交织及误行纠错存在很大难题。
“七首创”则是:国内首个“六改十二”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国内首次将单方向车流以小角度高架桥形式两次跨越既有老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黄河特大桥并桥建设项目;黄河特大桥主桥为黄河下游最大跨径桥梁;省内首次路基横断面采用双路拱设计;开创钢混组合梁小角度跨越+横向滑移技术改扩建新思路;耐候钢首次大规模应用开创了全生命周期新理念。
立体交通的“时空折叠术”
站在项目指挥部的三维沙盘前,山东高速集团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项目办的负责人手持激光笔,光束扫过微缩版的黄河特大桥。“这是国内首个‘六改十二’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也是一次对既有交通脉络的‘精密手术’。”
项目全长24公里,起自晏城枢纽,止于殷家林枢纽,是京台高速山东段改扩建的“最后一环”,也是打通国家南北交通主动脉瓶颈的关键一役。改扩建前,该路段年均交通量已达13.6万辆小客车,长期超负荷运行,拥堵频发。
面对在“车流不息”的动脉上动工的极致挑战,项目建设者创新性地采用了“平面拼宽+立体复合”的综合改扩建模式。
黄河特大桥段采用单侧分离加宽,在老桥下游并桥建设,满足黄河防洪的严苛要求。其余路段则采用“两侧新建单向三车道高架桥”的形式,如同为老路插上一对银色翅膀。
最令人惊叹的,是工程中展现的“时空折叠”智慧。“这是国内首次将单方向车流以小角度高架桥形式两次跨越既有老路。”项目负责人解释道。两次跨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对下方京台高速通行的影响,实现了建设与保通的无缝衔接,这本身就是对资源节约和交通友好的最佳诠释。
绿色基底与黄河生态的和谐共生
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从规划之初就将“绿色低碳”的基因深植于血脉之中。项目毗邻黄河,跨越小清河、腊山河等敏感水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建造的要求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耐候钢开启“全生命周期”低碳范式。在绿色材料的应用上,项目实现了一项重大突破——大规模应用免涂装耐候钢。
“这种突破性应用,不仅避免了传统涂装养护导致的交通中断风险,更开创了省内高速公路绿色建造的新范式。”项目技术专家介绍。耐候钢凭借其高强度、耐腐蚀、易焊接的特性,表面能自然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锈层,省去了全部涂装工序。
这意味着什么?
全寿命周期成本大降:桥梁在近百年的运营期内,无需反复进行封闭交通、重新涂装,极大降低了养护成本和社会交通影响。
从源头减少污染:彻底杜绝了涂料中有机挥发物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材料。
施工过程更低碳:简化了施工流程,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这项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是中国基建从“建成”到“建好”、从“短期成本”到“全生命周期价值”理念转变的生动体现。
新型桩基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黄河冲积平原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曾是建设的“拦路虎”。项目团队迎难而上,自主研发了“高速高压搅喷复合桩”和“固结扩盘桩”技术。这两项技术如同两把“利器”,成功实现了桩长缩短三分之一和钢筋用量减少10%的目标。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工程造价,更大幅减少了混凝土和钢材的用量,从源头上实现了资源节约与节能降耗,是绿色施工在核心技术层面的深刻实践。
自产机制砂助力降碳减排。面对天然砂石资源紧张的现实,项目果断决策,自建机制砂生产线,以高品质的自产机制砂全面替代天然砂,这一举措保障了混凝土质量的稳定,减少了对天然河砂的开采,保护了河道生态,缩短了建材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小小的砂石背后,是项目建设者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项目线路穿越城市声敏感区,建设者研发并应用了基于空腔共振结构吸声理论的高效声屏障。这项“看不见的工程”,将在通车后显著降低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工程建设与民生关怀的深度融合。
绿色施工装上了“智慧大脑”
绿色低碳,不仅体现在材料和工艺上,更融入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细胞。京台高速齐济段项目,通过全方位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为绿色施工装上了“智慧大脑”。
BIM协同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工程。项目自主开发了BIM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到档案移交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助力科学决策。形象进度实时呈现,让管理一目了然。可视化交底,通过BIM动画模拟,让复杂的施工要点“深入人心”,减少返工和浪费,提升一次成优率。
机器人成为“新工匠”。在预制梁场和钢结构加工厂,场景令人震撼:灯火通明,却鲜见人影。机械臂精准抓取,智能焊接机器人火花飞舞。
预制装配技术赋能。引桥上部结构大规模采用预制构件,像搭积木一样建桥,极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减少了对环境和城市生活的干扰。
钢结构智能生产线亮眼。引进板单元智能焊接无人化生产线,实现了钢结构加工的工厂化、自动化,确保了焊缝质量和工程精度,减少了材料损耗。
履带式智能顶推添色。自主研发的顶推装备,结合北斗定位等技术,将顶推效率提升了2倍以上,施工工序简化50%,安全性和经济性显著提高。
智慧安防为绿色施工系上“安全带”。项目构建了“一网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引入第三方“安全管家”,并建立了全路段、全过程、全时域安全监控系统。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对近距高塔桥墩施工风险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预警,实现了风险的超前预控,确保了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避免了安全事故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失。
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其意义远超项目本身。它所形成的“两高、两难、七首创”特点,尤其是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系列突破,为我国后续高速公路乃至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它用实践证明了大型基建项目完全可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绿色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它展示了通过材料创新、工艺革新和智慧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和综合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它预示着中国基建正在告别“粗放式”增长的旧时代,迈入以“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智慧基建”新纪元。
长路如歌,向新而行。当黄河水裹挟着千年泥沙奔涌向东,京台高速齐济段已悄然插上科技与生态的双翼。今年年底,这条“超级动脉”将正式通车。届时,奔流不息的不仅是车流,更是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和智慧建造的创新精神。它不仅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交通纽带,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金色大道——它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将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
在这条路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基建狂魔”的速度与激情,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担当。京台高速齐济段,这座矗立在黄河岸边的绿色丰碑,正以其铿锵步伐,引领着中国基建走向一个更智能、更绿色、更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加强科技创新 主打绿色低碳!京台高速齐济段打造基建新标杆
初审编辑:张玮
责任编辑:曹亮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今日,记者从济南市商务局获悉,济南交易分团已完成各项筹备工作,全市596家企业、2653名专业观众完成注册报名,将借助进博会这一国际平台,开展精准采购与投资合作。[详细]
全国首条“六改十二”车道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已进入通车前的最后冲刺。这不仅是车道数量的简单倍增,更是一场从“传统基建”到“智慧基建”、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生”的深刻转型。[详细]
每次坐地铁,你会不会ABCD出入口傻傻分不清?很多市民好奇:地铁口到底是怎么布局的?为什么有的站口多、有的少?编号又有什么规律? 今天,我们以年底即将开通的济南地铁4号线奥体中心站为例,带你一起解锁地铁出入口背后的“设计密码”。[详细]
11月6日起,胶济铁路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 胶济铁路博物馆保护修缮工程自今年5月初启动,旨在对这栋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建筑进行全面维护,以实现其长久保护与传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