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曹亮
11月7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软件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现场揭晓“2025年度中国软件高质量发展TOP30软件园区”榜单。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凭借硬核的产业实力与卓越的创新能力,强势晋位全国第四,稳居中国软件园区“第一梯队”。
位列前三的分别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和成都天府软件园,西安软件园紧随济南之后。这一亮眼成绩,不仅是一块含金量十足的国家级“金字招牌”,更是齐鲁软件园获批建设三十周年之际收获的最具分量生日献礼!
不久前,《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发布,“北上深杭济”的全新格局让济南跻身综合实力TOP5,引发广泛关注。时隔数日,“中关村、浦东、天府、齐鲁”软件园区TOP4新格局紧随而至。这既是济南产业硬实力的彰显,更是其城市能级跃升的有力印证,济南正以“综合实力+专业赛道”的双重认证,吸引全国目光。
排名背后的含金量
2025年度软件园区评估体系涵盖了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
中国软件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榜单前五名的竞争尤为激烈,齐鲁软件园能够跻身其中,靠的是硬核实力。”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评价不仅关注产业规模指标,更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包括关键软件领域占比、开源生态活力、创新载体密度等维度。齐鲁软件园在高端软件、工业软件等特色领域在全国具有显著竞争力,在产融合作、场景开放、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的综合生态建设成效,都是其超越同类园区的关键加分项。
据悉,从评估数据看,齐鲁软件园在产业生态多样性方面得分靠前。该园区聚集近2万家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形成包括高端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等在内的多元产业格局。
对标榜单前列园区,齐鲁软件园的优势在于传统产业数字化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全市占比六成以上,且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
三十载砥砺深耕,今朝蓄势勃发。今年以来,齐鲁软件园已接连斩获多项重要荣誉:“最具活力软件园”“2025年度济南市工业互联网园区”“2025年山东省未来产业加速园”等称号相继落地;以该园区为核心载体申报的“济南高新区高端软件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三十年蜕变之路
“从大四实习的时候第一次走进齐鲁软件园,后来就业又创业,20年间,我在创业广场、知慧大厦、梯型楼、银荷大厦都办公过,围着园区转了一个完整的圈。这里是山东省IT产业最集聚的地方,我在这里如鱼得水,从未想过离开。”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鹏如此描述自己和齐鲁软件园的不解之缘。
今年是齐鲁软件园获批建设30周年,其奋斗史也是济南创新创业的缩影、标杆与未来。
齐鲁软件园创业广场
1995年,齐鲁软件园在济南东郊的农田和鱼塘中起步。当时的拓荒者恐怕很难预想到,这片土地能成长为山东数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1997年3月,齐鲁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与东大软件园、西部软件园等并称全国“四大软件园”,这一荣誉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时至今日,齐鲁软件园是“四大软件园”中唯一未更名的园区。
2000年,齐鲁软件园的发展迎来重大转折点——齐鲁软件大厦启用,这标志着园区从“零散招商”迈向“系统孵化”阶段。随后几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IT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2003年,亚洲最大的单体环形建筑之一——齐鲁软件园环形大楼投入使用,成为园区新地标。至2005年,入园企业总数突破400家,收入达240多亿元。齐鲁软件园用十年时间跑出“济南速度”,完成了从“一片空白”到“科创新城”的跨越。
2010年后,齐鲁软件园步入“繁茂雨林”阶段。银荷大厦、奥盛大厦等产业加速器相继落成,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2019年,齐鲁软件园已拥有产值过亿元企业200余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软件园区之一。
2025年,该园区聚集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主导产业,建成300多座特色产业楼宇。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近20个国家级品牌,连续两年被授予“年度创新活力园区”,成功首位获批山东省软件名园。
如今的齐鲁软件园,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园区,而是集研发、孵化、金融、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生态圈。
全链条孵化体系
放眼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多不胜数,并非都能实现企业高度集聚与发展活力的同频共振。这背后的差距,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生态等多维要素能否形成系统性的支撑。齐鲁软件园的成功,正源于此。
汉峪金谷高端产业载体
该园区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这是其能量不断释放的根本。
市场拓展方面:对内联动上下游组建产业联盟,推动协同发展;对外积极搭建国际化桥梁,助力企业“出海”扬帆。
金融支持方面:搭建覆盖天使、风投、股权等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联合专业机构设立产业基金,为企业注入资本活水。
技术平台方面:建设整合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产EDA研发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赋能企业从研发到转化的创新流程。
人才集聚方面:齐鲁软件园已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拥有5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0家院士工作站;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39人、省级157人、市级284人。同时,与山东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化“订单式”培养合作,为产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未来新赛道
跻身全国四强,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宣言,这既是对园区30年发展路径的检验,更是园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动开局。
当前,齐鲁软件园已锁定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赛道,其目标不再是单一的产业孵化,而是构筑驱动省会乃至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成为定义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力量。
网安试验区
面向未来,齐鲁软件园将从“强链、聚智、开放、赋能”四个维度重点突破:
强链: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主航道,推动“软件+硬件+服务”深度融合,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态。
聚智:升级“园区+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与交叉学科人才基地,打造支撑未来产业的人才高地。
开放:强化国际合作,建设离岸创新中心与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推动更多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园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能级。
赋能:推动“创业梦工场”建设,构建精准政策推送、资源智能匹配、企业成长可视的现代园区新范式。
通过系统推进上述举措,齐鲁软件园将不断强化其作为区域创新策源地与产业发动机的功能,锻造更具活力、更有韧性的软件产业高地,为济南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曹亮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今日,记者从济南市商务局获悉,济南交易分团已完成各项筹备工作,全市596家企业、2653名专业观众完成注册报名,将借助进博会这一国际平台,开展精准采购与投资合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