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玮
责任编辑:曹亮
大众网记者 张玮 济南报道
11月19日,2025年泉城环保世纪行活动正式启动,媒体团一行走进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陶北村中草药种植基地。昔日遍布矿渣、生态退化的历史遗留矿山,如今已完成从“废弃地”到“高产田”的华丽蜕变。
“这片1.83公顷的土地,曾是村里人的‘心病’。”莱芜区口镇街道陶北村党支部书记陶常国指着眼前的种植基地,向记者介绍道,“这里北距村300米,因历史采矿留下了一堆难题,林地破坏、耕地被压占,看着又乱又难看,土地也一直没发挥出作用。好在它地理位置不错,南邻汇河大道交通方便,北靠瀛汶河灌溉不愁,地势还平坦,具备搞农业开发的潜力。”
转机始于2021年自然资源部下达的矿山修复治理任务。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统筹莱芜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口镇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成立专项工作组,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工作组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分工明确、配合紧密,遇到问题都能及时解决。”陶常国说,经过多轮调研论证,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中草药种植+加工”的发展方向,既修复生态,又能让村民增收。
生态修复是产业落地的基础。项目团队采用立体修复技术,遵循“平面造地、立面披绿”的原则,先通过残余山体破碎、机械削坡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再用渣石回填、挡土墙砌筑和客土回填平整土地。“当时施工现场特别热闹,划分了7个治理平台,投入了27台挖掘机、16台运输车和6台装载机,采用‘兵团作战、切块实施’的方式,削坡、挖方、回填无缝衔接,日均施工量能达到3.6万立方米。”陶常国回忆道。针对斜坡面,施工队还栽植了黑松、扶芳藤、侧柏等植被,既保水固土,又美化了环境。
土地平整后,土壤改良成了关键。“中草药种植对土壤要求高,我们专门采取了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质等措施,深翻深度达到20到30厘米,打破土壤板结,还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就是为了让土壤符合中草药生长需求。”陶常国介绍,基地还配套了滴灌管网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既能精准供给水分养分,又能节水30%到50%,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为让修复后的土地发挥更大价值,村里引进了陶北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获批设施农业用地3.52公顷,规划年生产规模达400万株。“合作社带来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专业技术团队,还和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选了丹参、黄芩这些适合本地生长的药材品种。”陶常国说,基地现已建成加工车间、分拣包装车间和保鲜存储车间,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存储的全链条发展。
如今,这片曾经的废弃矿山已焕发新生。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1.83公顷林地和耕地得以恢复,视觉污染彻底消除,区域生态稳定性显著提升,对嬴汶河流域的生态质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们看着心里都高兴。”陶常国笑着说。
更让村民们满意的是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基地优先招聘周边村民,可参与种植、加工、管理等环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陶常国介绍,村里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在基地务工有劳务报酬,合作社盈利后还能参与分红,预计每年能让村民增收200余万元。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800万元,还能带动中草药加工、物流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倍以上。
“我们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既修复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还让村民得了实惠。”陶常国表示,陶北村的实践打造了“矿山修复+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未来将继续把中草药产业做精做强,让这片“重生”的土地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也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初审编辑:张玮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