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肖阳
责任编辑:曹亮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杭州报道
初冬的杭州,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济南的人才工作者们跨越山水,走进浙江大学的课堂,开启了一场为期五天的“海右人才”研修之旅。
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培训,更像是一次为济南人才工作“开窗”的探索——推开这扇窗,是要让改革前沿的新风吹拂思想,让创新实践的清流浸润理念。这是一次思想的破冰启航,也是一次能力的现场教学。
一、为何要远赴浙江取经?
选择浙江,选择浙大,背后是济南人才工作的深谋远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犹如三驾马车,驱动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科技创新,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人才上。强省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济南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的支撑——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命题。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杭州在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生态营造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未来科技城到梦想小镇,从青山湖科技城到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这些地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人才工作的实践样本,它们用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才工作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为凤筑巢”。
一位参训学员感慨:“在杭州,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创新的味道。这种氛围,正是我们想要带回去的。”
这次远行,恰似一场“取经之旅”。取什么经?取的是人才发展的真经,取的是创新生态的密码,取的是那座城市如何让人才“近者悦、远者来”的智慧。济南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学,更要带着答案回——这才是此次培训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二、五天时间究竟学了什么?
课程表透露出济南的深层考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把握方向,《媒体变革的流量密码》启迪思维,《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瞄准前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人才引进活力》聚焦实践。这些课,犹如人才工作的“四维导航”,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在现场教学的行程中,学员们看到了什么?
在未来科技城,他们看到了“产才融合”的创新实践——这里不仅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更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场。
在梦想小镇,他们感受到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创业生态。从一杯咖啡到一个创意,从一个团队到一个企业,这里诠释着什么是“鼓励冒险、宽容失败”。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里的成功不在于孵化出多少独角兽企业,而在于构建了一套让创新种子自然萌发、茁壮成长的生态系统。
五天的学习,学员们带走的不只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济南的土壤里,培育出适合人才成长的“气候”。这趟学习之旅,恰似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济南人才工作的思想沃土,为接下来的创新实践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三、济南的人才工作“家底”如何?
事实上,济南在人才工作上。近年来精心构筑的“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已初见成效。
创业无忧方面,“1+N”人才政策体系持续迭代,“海右人才”基金矩阵初具规模。
发展无忧方面,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12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支撑平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27位,这个成绩单来之不易。
生活无忧方面,从“海右人才服务金卡”到青年人才畅游卡,从人才公寓到保障性租赁住房,济南在努力解决人才的“关键小事”。
内心无忧方面,“海右人才节”的设立、《我在济南刚刚好》的传唱,这些文化符号正在形成济南独特的人才吸引力。
这份沉甸甸的“家底”,是济南人才工作的底气所在,但绝不是自满的理由。正如一位人才工作者所言:“我们既要看清自己的优势,更要看到提升的空间。”此次浙大之行,正是带着这份清醒的认知,在肯定中寻找突破,在传承中谋求创新。
四、从学习到行动的“最后一公里”
培训结束,才是真正的开始。
在返程的高铁上,学员们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将“浙江经验”转化为“济南实践”。思考如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谋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布局产业链人才精准引进……
“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要深入研究经验背后的逻辑,找到适合济南的转化路径。”这是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达成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培训还特别邀请了媒体记者参与。这释放出一个信号:济南的人才工作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寻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参与。
五、写在最后
五天时间,确实在济南人才工作者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从西湖到明湖,从之江到泉城,这次培训搭建起一座思想交流的桥梁。当“海右”遇见“之江”,当时空的隔阂被思想的交流打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培训的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人才工作,本质上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精准,更是生态的营造;不仅是硬件的投入,更是软环境的优化;不仅是一时的热度,更是长期的坚守。
当泉城的人才工作者带着新理念、新方法回到各自岗位,我们有理由期待,济南的人才工作必将迎来新的突破,为强省会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初审编辑:肖阳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