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曹亮
大众网记者 窦永瀚 济南报道
在山东省地质测绘院,有这样一位“数智”领航者,他以创新为帆,以技术为桨,引领着团队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他就是山东省地质测绘院杨帆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杨帆。
从“一张图”到“一个平台”
键盘敲击声与图纸翻动声交织,屏幕上三维模型流转,无人机航拍画面实时传输——这里是数字与山河的交汇点,也是杨帆和团队八年如一日坚守的“创新战场”。“以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开发新质生产力工具。”谈及工作室建立的初衷,杨帆毫不犹豫地回答。
三维测绘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立之初就致力于解决国产化适配、解析多源数据结构、开发基础工具包等问题,再根据行业需求拓展应用,实现“一个平台,多业务分支”。
“一个地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周期,是从交付那天才正式开始的。”面对技术迭代迅速、用户需求升级的挑战,团队选择“扎根一线”——常年驻守胜利油田,与巡检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共同打磨产品。
正是这种从细小需求出发,不断升级完善的态度,让他们的产品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他们开发的“胜利油田油气管道完整性三维智慧管理平台”,已迭代至第三版。
目前,该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油气管道输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城市雨污分流、风电设计等多个领域,有效解决了传统行业中的诸多难题。
从“空天地”到“智慧孪生”
遥感、三维建模、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智慧融合,不仅需要智慧的大脑,更需要融会贯通的“心脏”。山东省地质测绘院自主研发的“空间动力”引擎,就是这颗“心脏”。
“实测在胜利油田、国家管网等项目中可顺利加载TB级别的实景三维数据,且能保持流畅度。”杨帆自豪地说,“空间动力”引擎不仅满足全国产化配置,保障数据安全,还在三维GIS数据解析处理方面拥有独立算法,通过分级加载、轻量化处理等技术,能够高效处理TB级实景三维数据。在胜利油田、国家管网等项目中,这一引擎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实时渲染与智能分析,为能源安全与应急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如果某处发生可燃气体泄漏,系统会自动定位、调动附近摄像头、派发任务给最近巡检人员,同时遥控无人机一键起飞,打造‘空天地一体化’防护体系。”杨帆以管道巡检模块为例,展示了遥感、三维建模、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巡线人员的移动端,系统甚至会根据巡线人员的位置,自动为他们规划到达目标点最近的路线。这样的“空天地一体化”防护体系,大大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
这种“智慧孪生”能力,正推动测绘从“静态图纸”走向“动态治理”。“以前用户要的是一张地形图,现在要的是全流程解决方案。”杨帆说。
“小发明”与“大未来”
“我个人荣誉的获得是整个团队的付出和努力。”杨帆说,“对团队来说,需要一个带头人,来带领团队往前走,我有幸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从“山东省地质系统地理信息技术能手”到“山东省自然资源青年科技人才”,再到入选多项人才计划,满墙的奖状和奖牌展示出团队的辉煌成绩。
然而,在杨帆看来,这些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正是这份责任感,驱使着杨帆不断前行,在数智化赋能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础测绘项目中,队员提出传统调绘方法效率低,团队据此开发了‘测智通’一站式测绘数据生产软件,外业效率提升30%。”杨帆创新工作室鼓励所有人“小发明、小创造”,这一举措也让这个年轻的团队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地激发。
杨帆强调,工作室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的是“数智化领航员”的角色,是技术融合创新的实践者、应用场景拓展的推动者,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
谈及未来,杨帆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浪潮下,工作室已重点布局智能化数据获取与处理、三维建模与动态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等领域,同时拓展智慧城市、自然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跨领域应用场景。“未来,我们将通过技术深度融合、行业标准制定和开放生态构建,进一步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向实时感知、智能决策和泛在服务方向突破。”杨帆展望道。
“测绘人的刻度,永远要刻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杨帆说。
八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杨帆和他的团队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从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监测到渤海湾的油气管道保护,从城市地下管网的智慧管理到新能源风电场的精准设计,他们的每一步都丈量着山东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以创新为尺,量天地经纬;以匠心为笔,绘时代华章。在数字与山河之间,杨帆和团队正用技术守护每一寸土地,书写着测绘人的坚守与担当。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