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为进一步锤炼社区工作者队伍,打造“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全能型人才,6月24日,在“七一”来临之际,甸柳新村街道举办社区书记“先锋论坛”—“讲好社区故事・共创幸福家园”暨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行动,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一级调研员贾龙,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毕伟东,市委社会工作部一处副处长杨松杨,历下区党建服务中心副主任赵亮,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三级主任科员李伟鹏,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春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淼,甸柳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海霞,街道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辖区“两代表一委员”、重点企业代表,全体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居民群众代表参加活动。
来自8个社区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代表,现场分享了他们在基层治理一线的真实故事与工作感悟。
第一社区的情感治理,通过情感仪式、情感话语、情感帮扶、情感调解、情感空间,将“熟人社区”升级为更具凝聚力的“家人社区”。
第二社区体现了在旧改项目燕柳园水表改造面前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智慧,通过联席议事、多方联动、动态监管、透明沟通四把钥匙,主动担当、科学谋划,把“民生痛点”转化为“幸福支点”。
第三社区“四方会谈、五步议事”协商民主议事法的应用,将“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落到实处,老楼治理包、物业引进、成立济南市首家托育园,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第四社区深化网格治理,实现对社区动态的精准掌握和对居民需求的快速响应,使甸新中路东段道路“改头换面”居民幸福“旧地升级”。
第五社区从社会救助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现实案例,体现了从传统物质救助转向多元化服务救助的升级,织密民生保障网。
甸北社区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积极链接辖区内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实现“社-校-企”三方深度耦合,通过教育纽带激活社区自治,形成“服务-参与-共建”的良性循环。
吉祥苑社区则聚焦源头治理,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前置矛盾调解机制,建立“预防-处置-提升”全周期治理链条,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甸南社区则在小区治理这一具体场景下深耕细作,针对居民反映的社区西侧围墙使居民出行需绕行1公里这一问题,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精准调研、多元协商、文化赋能四步走,最终打通了一堵墙的隔阂,使“陌邻”变“亲邻”。
“神仙打架”的名场面,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直面挑战、勇于担当、创新求变的精神风貌。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对社区治理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通过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经验分享,我们得以窥见社区治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讲述活动一、二、三等奖花落第一社区、吉祥苑社区、第四社区,第一社区赵梦迪,甸南社区张倩倩,第四社区崔烨摘得“最佳主讲人”荣誉。
山东大学专家教授对各社区案例进行专业点评
为深化基层治理创新,现场街道聘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为社区治理专家顾问。依托山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前沿理论支撑与跨学科研究优势,专家团队将深度参与街道治理实践,把脉治理痛点、赋能人才梯队、提炼甸柳样板,通过学术智慧与基层实践的碰撞,探索可复制的现代化社区治理“甸柳样板”,赋能基层服务能级跃升。
为创新探索“社企联动”模式,携手辖区优质企业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甸柳第一社区与济南公交总公司深度携手开展“甸柳童行·公交筑梦”儿童友好研学项目,甸南社区与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开展流动图书馆,社企共建文化赋能“书香润企·红心聚力”项目;甸北社区聚焦辖区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职工子女寒、暑假照护难题,创新构建“遇见成长”青少年服务项目;吉祥苑社区与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匠心筑梦”品牌,联合打造“匠心建证・筑梦同行”党建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搭建“需求对接-资源整合-服务落地”闭环机制,实现企业履责有平台、社区治理有支撑、居民幸福有质感的三方共赢格局。
下一步,街道将建立常态化案例分享与研讨机制,定期组织主题沙龙、经验交流会、实地观摩学习等活动,推动优秀治理经验的复制推广与迭代升级。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系统化培训,围绕政策解读、沟通技巧、应急处置、信息化应用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确保他们真正成为“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难题能解”的行家里手。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