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养老关乎民生、连着民心。
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人们对养老生活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优化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尤为迫切。
对于城市而言,持续深化改革,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关切,更是落实国家战略,实现城市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济南的中心主城区,市中区一直把养老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老人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住得舒心;医疗设施、医疗服务触手可及,养老更安心;文化生活丰富,活得开心……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正稳稳托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让养老服务在新时代有了最生动的现实注解。
家门口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每个老年人的愿望,也是衡量城市文明发展的“度量尺”。
走进二七新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设备齐全的医疗康复区、干净整洁的长者食堂、温馨复古的怀旧记忆厅……一应俱全的功能设施,满足着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里配备着医生、护士、药师及康复理疗师,可提供慢病管理、基本医疗、康复理疗、康复训练等服务;畅通着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立千佛山医院,绿色就医“医疗床”通道可实现老年人急性期看病就诊;对于高龄、独居残疾人可提供8小时或24小时托养、医疗服务……
该中心还嵌入老年大学“晚晴学堂”、“阅享银龄”读书、居民健康堂、夕阳美妆堂、祖孙欢学堂等,同时延伸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参与建设家庭养老床位60余张,提供居家养老180余人,承接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家护服务120人,提供多元化链条式服务支撑。
据了解,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下辖8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1万左右,占比30%。这里老旧小区集中、老年人群体数量集中、服务需求集中。
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早在2021年,二七新村街道拿出办事处办公用房,用来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委托山东聚佳医养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出资改造并运营。
其中,在投入改造的450余万元资金中,省市区三级共补助支持85万元,在整体建设改造资金中占比18%。
2023年5月,改造后的二七新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1700平米,成为一家集托养照料、居家服务、便捷就医、助餐服务、社区康复、政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三星级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让辖区老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一站式”养老服务。
窥一斑而知全豹,二七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正是市中区多元化养老、助老的一个缩影。如今,市中区已拥有养老机构16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8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长者助餐站点200余处。五星级养老机构约占全市一半,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人数占全市的20%。
当养老服务与民生幸福交相辉映,市中区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愈加鲜亮。
2024年,凭借出色的养老服务表现,市中区获评了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顶格推进,打开养老服务新局面
养老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精准发力。近年来,市中区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把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作为头等民生大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例如,专门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十余年将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提升、特殊老年人关爱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累计出台20余个的区级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全面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市中区更是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中区级财政用于养老相关支出累计9.5亿元,审批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9500余万元,区级慈善投入养老扶持资金200余万元。
顶格推进之下,一个覆盖“区、街道、社区、家庭”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形成,为老年群体提供出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区级层面,全区备案养老机构17家,五星级养老机构5家占全市近半数,养老机构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市首位。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兜底保障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的同时,发挥人才培训中心和示范引领中心职能,年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余人次,举办区级护理员竞赛活动,并与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15所院校合作,承担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已形成一套制度完备、运行规范的“医养服务体系”。
街道层面,全区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成熟的社区嵌入式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8处,实现街道全覆盖。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中转站,各个街道嵌入老年大学、康复理疗、长者助餐、资源链接、区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功能,形成“长期住机构、短期住街综、可居家入户、基本医养结合”四位一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格局,同时延伸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供给。
社区层面,依托120余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0余处农村幸福院等服务载体,除满足广大居家老年人就近养老服务基本需求外,全部养老服务设施与全区5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完成签约,康复护理、中医药、精神卫生、安宁疗护等医疗服务在各养老服务设施内普遍落地。
居家层面,2010年开始面向70周岁以上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每月提供20小时的居家服务;2018年开始为80周岁以上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每月单独购买20至40小时居家照护服务;2021年推出独居老年人“爱老三宝”服务项目,为1300余户安装磁门吸、定位呼叫器和烟感器;2022年开始针对60周岁及以上的失独家庭老年人和8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老年人每月购买4小时居家照护服务;2023年开始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每张床位补助1000元改造资金和每月300元或450元居家服务;从日常照抚到心灵疗愈,再到生活关爱,居家养老年均服务户数2000余户、4万余人次,年度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000万。
从政府主导、社会扶持、人才培养、财政支持、平台搭建等多方面着力,市中区正通过立体多元的服务体系,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全力打造一个幸福夕阳红的温暖家园。
多元模式创新,打造可借鉴的“市中经验”
事实上,养老服务网络的加快构建只是市中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其中一块拼图。
为向老年群体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体验,市中区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努力推动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新路径。
在英雄山文化市场,不仅汇聚着手工艺展示和地道小吃、传统民俗表演,中老年用品和配饰更是成为消费热点,从精致的拐杖到文玩核桃,无不透露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展示出养老服务与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去年重阳节,市中区宣布了一件大事——“养老服务大集”正式启动,大集从节日、医养、招聘、情感、民俗等多维度出发,为每月养老服务大集设定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大集的宣传、服务、链接功能,真正实现政府“摆摊”、群众“赶集”。
大集上,养老咨询、健康义诊、民俗文化、政策宣传……老年朋友们在这里“一站式”了解各种养老政策和服务,仿佛走进了“养老乐园”。
自第一期大集“开集”以来,每期大集老年人流量可达上千人,为辖区老年人打造了“家门口的健康养老便民生活圈 ”。
不仅如此,市中区民政局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全年24小时在线的热线电话,打造“一线暖阳”工作品牌,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生活供需对接、及时救助及关怀慰藉等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一键直达,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阳光”般温暖的关怀。
一日三餐,本是日常小事,却是不少老人的“心头事”。为此,市中区积极探索农村幸福院“六个一”助餐新模式,即通过政府补助一点、运营商负担一点、村集体补贴一点、慈善组织捐赠一点、爱心企业资助一点、老年人支付一点,鼓励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
像这样为老服务的探索,市中区还有很多。如打造“养老地图”,提供养老机构位置查询、VR实景展示、服务介绍、价格参考、在线预约、实地查看的“一站式”服务。
打造“小晰助老”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咨询,宣讲老年优待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开展智慧助老、老年就业一键直达等工作。
举办“养老圆桌派”暨院长沙龙活动,围绕当下养老行业最关心的议题,采用轮席制圆桌会议的方式,展开主题演讲和头脑风暴,共同探寻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培育养老产业发展新动能。
养老服务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服务。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市中区正不断破“堵点”、除“痛点”,把一件件养老服务中的小事,办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如今,贴心安心舒心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在市中区初步成形,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的幸福图景。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着眼未来,市中区将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更多养老服务模式改革新路径,以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让“老年生活”更幸福、“夕阳时光”更美好。(通讯员 孔雪)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