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聂堃
责任编辑:张娜
近年来,面对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绿地社区党委创新提出并深化“同心共治家空间”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党建赋能、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为老服务新模式,营造了守望相助、温情传递、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氛围。
党建铸魂,整合资源,构建精准化“银龄服务矩阵”
社区党委立足“红色枢纽”定位,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机制,有效整合社区内外专业力量,着力打造“众爱暖阳”为老志愿服务品牌,创新实施“三张清单”工作法,实现服务供给与老年需求的精准对接。精准摸排“需求清单”。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深入老年群体,动态收集涵盖医疗、文化、生活照料等核心需求10大类,建立动态数据库,摸排了34条需求清单。高效整合“资源清单”。积极链接辖区二棉社区医院、绿地商城等4家单位组建“党建服务联盟”,凝聚专业服务合力。通过“党建服务联盟”实现了各类资源与社区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有效凝聚起一支涵盖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服务队伍。靶向设计“项目清单”。依据需求与资源,精心打造“健康守护”“文化润心”“生活便捷”等5大类服务项目套餐,实现了以“众爱暖阳”志愿服务队为核心载体,定期开展上门诊疗、公益理发、精神慰藉等特色服务,累计服务高龄、独居、困难老人200余人次,将关怀精准送达老人身边,生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
党建聚力,赋权增能,激发“银龄治理”内生动力
社区党委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引导老年人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让“银发智慧”成为社区治理宝贵财富。“银龄智库”赋能决策。吸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望好、经验丰富的老党员组建“银铃议事会”,赋予其社区重大事项“建议权”和“监督权”。在老旧小区改造等关键项目中,“银龄智库”凭借深厚群众基础和丰富生活阅历,提出关键性优化建议3条,有效弥合不同年龄层居民诉求分歧,提升决策科学性与认同感。“长者导师团”传承文化。深入挖掘社区“银发人才富矿”,组建“长者导师团”。定期开设“家风家训讲堂”等特色课程,吸引居民广泛参与。今年以来累计开课3次,惠及居民百余人次,既弘扬了优秀文化,也让长者在传道授业中重获价值感与成就感。“乐龄志愿队”闪耀奉献。在党员骨干示范引领下,组建2支“乐龄”党员志愿者队伍。他们佩戴党员徽章、身着红马甲,活跃在矛盾调解、安全巡逻、环境维护等社区治理一线。如“银发调解队”化解邻里纠纷,“安全巡逻队”在重点区域开展防溺水宣传等,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银发力量”。
党建连心,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代际互助生态”
社区党委着力探索代际融合长效机制,通过结对帮扶、时间银行、文化传承三维联动,构建起互助互爱、温暖传递的社区养老生态圈。创立“银发闪耀”1+1+N结对帮扶。创新推行“1名党员先锋+1名低龄健康老人+N名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的结对模式,建立以“每周线上问候、每月上门帮扶、每季度集体联谊”为载体的“三个一”服务机制。目前已形成稳定结对帮扶2对,累计服务高龄独居老人12人次,实现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双覆盖”。构建“时间银行”互助循环体系。建立“服务——存储——兑换”闭环运行机制。鼓励低龄老人发挥“地熟、人熟”优势,提供陪伴聊天、代办代购、卫生清洁等服务,赚取“时间币”存入社区“时间银行”。待其年老或需要时,可兑换相应服务,实现“以老助老、互助循环”的可持续发展。72岁老党员张老师坚持每周陪伴86岁独居老人李大娘,成为“以老助老”的生动典范。创新“红色记忆”代际传承计划。创新开设“时光博物馆”系列微党课。以“物件会说话”为核心理念,邀请老党员担任“时光讲解员”,结合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和个人奋斗经历,为年轻党员和居民讲述沉浸式党史、社区发展史。已开展微党课3次,有效促进了代际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下一步,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家空间”内涵,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让银发群体在社区治理中持续发光发热,让代际互助的温暖在社区永续流淌,奋力谱写“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银龄”新篇章。
(通讯员 肖风 申婕)
初审编辑:聂堃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