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火出圈”

2024-01-15 19:1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郭广猛

  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焦家遗址新发现,到城子崖研学项目入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章丘区历史文化保护事业频频闪光。在让历史文化遗产“火出圈”的路上,章丘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生活。

  文明与文人:千年历史成就钟灵毓秀

  章丘历史悠久,文脉绵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章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西河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一文明谱系的建立,大多与章丘文化遗存的发现、发掘有关。东平陵故城作为济南国、济南郡的治所,从战国到唐代跨越一千多年。2023年焦家遗址的新发现,又再次让大家记住了章丘,焦家遗址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礼出东方,礼在章丘。

  人杰地灵的章丘,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在此停留,著名词人李清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苏东坡,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文学家蒲松龄等,都在章丘留下过足迹。“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说的是章丘;“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写的是章丘;“黄鸟时鸣杨柳院,清流长红稻荷香”赞的是章丘;“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叹的还是章丘,从“俯视乱山影,与树相参差”到“小者闪星光,大者翻月魄”,这些惊艳了历史岁月的诗文无不是对章丘最好的赞美。

  传统与传承:探索文化遗产持续“破圈”

  历史文化遗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在探索文化遗产“破圈”“出圈”的路上,章丘区持续发力。

  章丘区强化创新意识,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个系统工程,既不能重保护轻利用,也不能重利用轻保护。章丘区深挖遗址内涵,盘活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推动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守正”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之初就以科学研究与合理展示为发展方向,为城子崖遗址的永续保护、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城子崖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活动更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创新思维挖掘城子崖遗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4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画卷。

  章丘区增强精品意识,让文化遗产贴近生活。要想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应在广泛了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化小众为大众,把文物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用通俗化、生动化、时尚化的表达呈现好、阐释好,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章丘区立足本地文化,强化IP打造,不断擦亮龙山文化品牌,打造了铁匠文化、闯关东文化等一批精品文化,以文化活动、文化服务为抓手,让文化之力进入生活、点亮生活、美化生活,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做到让“文化细流”滋润城区角落。

  此外,章丘区树立主体意识,让文化遗产助力未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明确保护是前提,利用是手段,传承是目的。近年来章丘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强化系统保护,扎实开展考古前置,持续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先后完成等城子崖西城垣、南区城垣遗迹本体等修缮保护工程。加强文物资源系统管理,做好文物巡检工作,建立文物安全“天网工程”,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文物保护经验,切实守好章丘文化的根。(通讯员 郭广猛)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