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于宁宁
责任编辑:张娜
我与恩师孙景全
我家位于山东梁山县城西南方向30华里的郓城与梁山县域交界的鲁西南大平原乡镇。幼年的我,总喜欢在晴日空旷的田野上向东北方向凝望,因为能清晰地看到梁山。那时候对山就有一种神秘感。未曾想,我以后的人生轨迹竟像这“看山”一样,向着家乡的东北方向“梁山-济南”发展,一路看山走到今天临近退休的年龄,也与恩师孙景全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缘、之情、之谊。
我的美术爱好筑梦于童年时代,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常常写写画画。初高中阶段,就已立下了报考美术院校的理想和目标。1980年暑假,我参加了郓城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班,负责美术班教学的王福增老师得知我想报考美术院校的愿望之后,主动写信推荐我到梁山县文化馆美术培训班去学习,说那里有孙景全老师,既是郓城老乡,又是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对美术高考中的素描、色彩、速写与创作等科目有较深研究。借王福增老师的机缘,我投奔到梁山孙景全老师的门下,通过在此系统的学习训练,为我美术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顺利考入山东工艺美院,且以全班唯一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
山东工艺美院位于济南市千佛山北麓,我在此学习、工作、生活了已近40年,天天看山、爬山、画山、研究山,愈加感到“山的神秘”。从1980年认识孙老师,至今已42年,我与恩师的交往一直没有间断,尤其是孙老师来济南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交往更为密切。这么多年,恩师一直在专业上给我指导,并为我撰写艺术评论文章《个性传达与探索创新——任仲泉教授多向度探索艺术创作评析》,被多家媒体转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一时为师、终生为范
《孟子》中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孙景全老师大学毕业,在大多数同学争相留在条件优越的省城工作的情况下,他却满怀革命激情,选择了去边远的鲁西南小县城工作。应该说,孙老师是幸运的,在水浒的发祥地,他结缘了“水浒”,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和艺术表现的优秀母体。从另一角度讲,梁山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来了这么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专业大学生,才带来了梁山乃至山东后来的“水浒文化”的振兴和“水浒文旅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无私奉献、为国育才
孙景全老师1963年毕业后,来到梁山县文化馆工作,负责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看到破烂不堪的街道、缺乏维修的房舍、残缺不全的黑板报……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群众文化落后的面貌,决定从点滴小事做起。首先办小型学习班,教给学员写美术字、办黑板报、宣传栏,美化街道和农村环境。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周六、周日集合,他义务授课。经过年余的辅导,他发现,街道、黑板报、宣传栏,面貌较前有了改观,有了提高,心里颇为高兴,于是信心倍增。
1970年代初,孙老师开始创办菏泽地区首家美术培训班。设固定教室、画架、板凳,免费为学员提供铅笔、纸张、颜色。教学员画石膏、静物等,每批学员结业后,都评论出优秀作业,张贴在文化馆门口的大宣传栏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县文化局、宣传部非常重视,对此举大力支持。学员们感到自己学到了不少美术知识,更加坚定了学习美术的信心。
1974年,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来了一位大画家——范曾,他拿着有关介绍信找到时任梁山县文化馆馆长的孙老师,讲明他是为创作大型国画《逼上梁山》来采风、收集创作素材的。这下轰动了梁山乃至周边县城的美术爱好者,纷纷要求参加梁山美术培训班,致使画室爆满。孙老师与范曾先生协商共同授课,请模特画真人,画头像、半身、全身、动作速写等。月余时间,学员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收获满满。范曾离开梁山后,学员们学习美术的热度丝毫未减,大有日趋高涨的态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是越办越红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省城艺术院校逐渐恢复高考,孙老师的美术培训班更是学员大增,学习美术的风气更加高涨,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好。孙景全老师白天忙政务,晚上讲课、辅导。学员们有早来的,有晚到的,随到随接,学员不同,水平不一,专业门类有别,他便采取分别辅导和个别教学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精准施教,使各类学员都不同程度地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较为系统的美术知识。
恢复高考第一年,梁山美术培训班有4名学员榜上有名,他们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被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录取,给其他学员树立了榜样,大大激发了学员们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自此,梁山文化馆美术培训班每年都有数名学子考中全国各地高等美术院校,浙江美院、鲁迅美院、北京电影学院……后来,这一批批学员成了高校和社会上的美术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取得了不凡业绩。他们参展获奖的喜讯、被提拔重用的佳音,不断传来,使孙老师倍感欣慰。
之后,梁山文化馆又陆续举办了音乐、戏曲、舞蹈、文学创作等学习班,孙老师和他的助手或同道朋友为国家输送各类艺术人才(包括我在内)不下500余名,且大部分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每每提起此事,他都为之骄傲自豪。举办培训班几十年,孙老师分文不取,义务付出,为国育才,他心满意足。
倡导“水浒文化研究”理念,为开拓“水浒文旅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水浒》及其研究,在1980年代之前,还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而“水浒文化”这一概念,是孙景全老师在19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来的。1987年,北京师范学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中国水浒研讨会,会上,著名水浒人物画家、时任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孙景全老师作大会主题发言,首次提出“水浒文化”的概念,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1990年代前后,“水浒文化”开始在梁山县文件资料中出现。1993年,梁山县举办第一届国际水浒文化节,水浒文化正式见诸文件报刊。在这一时期,县委、县政府把“水浒文化”作为金字招牌,发展水浒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随后,郓城、阳谷、东平及施耐庵故里——江苏大丰市,也相继打起水浒文化的牌子。进入21世纪后,水浒文化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梁山水浒文化及其研究、开发、利用也进入热潮。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孙景全具有很强的行政领导能力,特别在任旅游局长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期间,为梁山旅游事业的开发建设倾注了近20年的心血,历尽千辛万苦,把梁山旅游事业从零创业引向了现代辉煌。他先后主持梁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制定、评审、实施,并主持忠义堂建筑施工及堂内大型壁画、彩塑工程(36天罡星),博得高度赞誉。1992年4月,国家建设部召开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工作者会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孙景全名列其中,他所领导的梁山风景名胜区亦受到表彰。
在跨界与融合中守正创新,创作出一批有深度有力度有影响的艺术佳作
孙景全老师在文化、艺术、学术、旅游等方面颇多新的建树,2006年6月,与夫人杜凤银老师历时十余载编著而成的《水浒博览大典》出版问世,是孙老师出于对水浒英雄、对水泊梁山的不解之缘,出于他对治学敬业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其读《水浒》、画《水浒》40年的阅历,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涉及《水浒》的方方面面,究深探奥,阐精释微,填补了《水浒》综合性辞书的空白。
孙景全老师又是一位著名水浒人物画家。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笔耕不缀。“宏观探道,微观求真”,以其深厚的实力,先后从事油画、中国画、壁画、连环画、特种邮票及书法的创作与研究。常常以“水浒”为创作母体,生发创意,并运用写实的、装饰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多种表达技巧,尺幅小至蝇头,大至鸿篇巨制,涉足广泛,成就斐然。其中,壁画是孙老师赢得国家级奖励的强项,他先后为山东、四川、江苏等多地景区及其他公共环境设计创作了一批题材多样、材质各异的壁画作品,充分发挥了他对传统文化题材及其内涵的深刻把握之优势,努力打造了传统与现代、写实与装饰有机结合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获得骄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源于《诗经·小雅·本辖》,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想,在这里表达我对恩师孙景全先生的敬仰也更为妥切。应该说,认识孙老师,我的人生是幸运的,他不只是教给了我美术的专业知识,还在为人、治学、从政等多方面给予指导或启示,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在《大美释梦——孙景全美术作品集》出版之际,仅以本文表示对恩师的祝贺和崇高敬意,也祝愿恩师身体健康,艺术之树长青。
本文作者:任仲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展示艺委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泰山国画院副院长,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院长。
初审编辑:于宁宁
责任编辑:张娜
2月25日,济南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下发关于济南高森林火险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的紧急通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