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也要说几句

2024-05-21 14:1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勤锋

  拜读了作者这篇从利津乡土上飘着满满情怀的《再说利津水煎包》,我既倾慕作者的文笔了得,更感到作者对故乡的炙热感情。把一篇记忆家乡小吃的文章写的这样厚重,这样劲道,这样耐读,这样让人联想,这样催人怀恋家乡,在纷繁如星空的散文里,有“独树一帜”之感!

  当读到“打水煎包”“噶扎”,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土话”时,我的思绪也飞回了故乡,我与这位作者同属以前的惠民地区,算是老乡。“打火烧”“打酱油”“打煤油”…都像“打煎包”一样,是带着浓浓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可那是我们祖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用这一个个“打”,去表现修饰对象的不能“打”,或丰富了对象的特色,或加重了对象的印记,或强调了对象的重要。也算是劳动人民的一种生活创造。说起“噶扎”,现在,已经几乎没有这个词了,或者几乎没人用这个词去说那层薄如蝉翼的食物形态,可“噶扎”,正是我们小时候大锅沿上的遗留,是母亲舍不得倒掉的那半碗粥的温馨。这些原汁原味的词,让人觉得真,觉得亲,觉得作者是个自己的故乡人、亲人。这种用词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作者善于描写,尤其是那充满画面感的语句,具有独到刻画作用。“我忘不了它们即将出锅时噶扎金黄、面若凝脂的阵势,更忘不了带着热气一口咬下去,油香、脆香、韭香与肉香混杂一起、浸润一处,在舌尖上交织出的味觉享受。如此美色美味,怎能不爱?”

  “清凉凉的早晨,看着父亲拖拉着鞋向集市走去,我就忍不住要咽口水了;待他喜笑颜开地回来,

  手里托着四四方方、热气腾腾的包子,我也就不客气了,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惹来一肚子香气。”。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人看到了“利津水煎包”那诱人的场景。

  作者巧妙的用一段父亲说:“吃打包子,必须吃刚出锅的才够味,断不能用宣纸或塑料袋包起来,噶扎一绵软,整个包子味道减半。”就把吃包子的要领写出来了。

  作者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去凸显描写的事物。如:“对它的认可和迷恋反而在一干美食中鹤立鸡群起来——它白胖如一特立独行的妇人,怀着红绿相间、温文尔雅的灵魂,散发出独有酱香魅力,又有几样美食能如此内外兼修而将其左右呢?”。“白胖如特立独行的妇人”——把水煎包的样子写活了,写到位了,只有“白胖”、“妇人”,才能表现“水”和“水煎包”,无形中把五行学说融入其中。

  在写到利津水煎包地域局限性时,作者写到:“利津水煎包并没有如一些地方小吃那样在齐鲁大地遍地开花,对大多数东营以外的人来说,它最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覆盖着一抹薄如蝉翼的面纱,叫人懵懂。”,写的形象而简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写地方小吃,不去探究产生小吃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不能算是成功。在这一点上,作者是这样写的:“圆润如包子的老板娘不慌不忙地作着记录,却不管了费用有没有微信到账。”就在这么一个场景,一行文字,就足够表现了利津人诚实、守信、大度。

  在表现那段困难的时光时,作者着墨不多,却写的轻松愉快:“那是一段已经遥去的时光,那段时光里少年的心境纯真烂漫,能吃上一顿打包子就是憧憬,就是满足,就是快乐。”,把想象的空间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想去吧!

  当然,对文章的认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终。别人或者是作者本人,可能都认为,文章后两段的抒情,写的好,写的足,写的充盈。但我更喜欢和看重作者与“水煎包”有关的那段文字:“回走了,我忍不住回头去看这铺子,看这热气腾腾的包子,烟气袅袅中,仿佛里面真坐着一个娇羞姑娘,薄薄的盖头,浅浅的笑意,被利津宠溺着,被利津人追随着,将永不分开”。自觉这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初审编辑:肖阳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