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主图 > 生活

1300万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益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2015-11-30 11:42:0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8日发布。《通知》要求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所需资金,按照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担比例执行。城市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

  原标题:1300万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益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8日发布。根据《通知》,从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将通过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首次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城乡统一重在农村机制

  据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介绍,此次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就是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经费分担机制,巩固完善农村地区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和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

  《通知》要求,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统称“两免一补”)。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

  免费教科书资金,国家规定课程由中央全额承担,地方课程由地方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贫困面由各省(区、市)重新确认并报财政部、教育部核定。

  资金要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通知》明确,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统一确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补助水平。

  根据《通知》,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及中部地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为8∶2,中部其他地区为6∶4,东部地区为5∶5。

  《通知》要求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所需资金,按照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担比例执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央适时对基准定额进行调整。

  据悉,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农村到城市读书的学生将成为最直接受益的群体。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大约有1300万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会直接受益。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一些地区以及进城务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出现了城乡“倒挂”现象。《通知》实现了“钱随人走”,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农村校舍安全有资金保障

  《通知》指出,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

  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对东部农村地区,中央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奖励。

  城市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

  《通知》同时规定,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中央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及东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明年起统一经费基准定额

  按照《通知》确立的时间表,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确定2016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

  在此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北方地区取暖费等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