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我们的街道,我们选择为公交让道
来源:大众网 2014-09-22 09:31:00
今天是世界无车日,记者调查发现市民出行仍过度依赖小汽车,绿色出行任重道远 ” 山东交通学院教授蔡志理接受采访时表示:“倡导绿色出行的观念,就应该给非机动车和行人更多的路权保障,倡导文明通行。
今天是世界无车日,记者调查发现市民出行仍过度依赖小汽车,绿色出行任重道远
我们的街道,我们选择为公交让道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今年无车日的主题为“我们的街道,我们选择”,意在推动道路空间分配优先次序的改变,让使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的人们能够优先享有街道空间。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无异,市民对这一节日多称“不知情”。倡导市民减少私家车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等集约、绿色交通方式出行仍任重道远。
□ 本报记者 牛远飞
少开一天车可减排675吨二氧化碳
9月21日,记者在济南泉城广场附近采访了几位私家车主,仅有一位称自己知道22日是世界无车日。私家车主郑先生告诉记者,出门时本打算乘公交车去购物,但考虑到要带着孩子不方便,还是选择了开车,“在泉城广场附近找停车位就用了半小时了,真是堵心”。
2007年,世界无车日被引入中国,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呼吁更多人放下汽车,绿色出行。山东交通学院的专家在去年无车日时做过一次计算,以济南市当时138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计算,如果每人每月少开一天车,一天就平均减少4.6万辆车。而以每车行驶50公里、每百公里油耗10升来计算,这4.6万辆车每天可大约减少67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7年来,这一活动效果如何呢?透过一些数据,就能找到答案。
近几年,济南市汽车数量一直保持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截至今年5月份,机动车已达到150万辆。另一组数据显示,济南小汽车分布高密度聚集。中心城区以4%的用地规模承载了74%的汽车保有量,并且市民对小汽车出行依赖度过高,济南市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达1.4万公里,约是伦敦的1.4倍、东京的2倍。
机动化出行10年上升13个百分点
市民在享受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受其害。济南市环保部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空气污染物中76.8%的一氧化碳、69.4%的碳氢化合物、40.8%的氮氧化物、21.5%的PM2.5都来自机动车排气。特别是机动车排气属于低空排放,排放高度在0.3至2米之间,正处于人体呼吸范围,排气中的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随着私家车的迅速增加,市民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也在增加。车辆饱和度是描述交通负荷程度的指标。根据交通专家提供的通用计算法则,车辆饱和度在0.8至1.0之间容易发生交通拥堵,超过1.0后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目前,济南市区部分路段的饱和度在高峰期达到了1.2至1.5,交通拥堵已影响到省城市民的生活舒适度。根据济南市综合交通调查显示,居民职住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天上下班,有70分钟在路上。与2004年相比,居民平均出行时耗延长了7分钟。在正常工作日,居民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依然为步行和自行车,占到了57.2%,但与2004年相比降低了13个百分点。居民机动化出行比例显著提高,2004年至2013年间居民机动化出行比例由30%上升至43%。
给非机动车和行人更多路权
济南市交警部门组织过志愿者将绿色出行方式与开车的出行方式作比较。同样5公里的距离,公交车走了27分钟,私家车体验者则多用了16分钟。交警部门呼吁,“通过体验不难看出,5公里内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最便捷。”
山东交通学院教授蔡志理接受采访时表示:“倡导绿色出行的观念,就应该给非机动车和行人更多的路权保障,倡导文明通行。城市道路最优化设计不一定意味着机动车优先。大家都觉得骑自行车方便,都觉得乘坐公交车快,那又何必既费油又浪费时间自己开车呢?”
在最近济南市组织的一次交通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认为,解决市民出行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需求方面的控制,包括对一些拥堵路段实行收费、市中心增加停车收费等手段,减少拥堵区域的交通流量;另一方面就是增加供给,提升路网硬件,比如改造一些断头路、拓宽一些道路,增加人行道和公共交通专用道。他认为,“城市交通的改善是为了服务人和物,因此一定要发展好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要让人们方便、舒适地乘坐公共交通。”
责任编辑:宋立鹏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