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曹亮
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邹城市以“三个三”工作机制为抓手,有效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今年以来,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3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63人、困难人员就业287人。
实现岗位供给“三个一批”,充分满足就业者需求
一是挖掘就业潜力,稳定拓展一批。邹城市广泛开展人社干部访企稳岗拓岗促就业活动,深入园区、企业、社区现场解读就业人才政策,通过“免申即享”兑现企业吸纳、扩岗、稳岗补贴等政策红利,促进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已服务包保企业挖掘岗位信息2340余个,为全市招引青年人才3112人。二是聚焦特殊人群,量身定制一批。针对育儿妇女、退役军人等特殊就业群体,引导企业设立工作时间地点灵活、个人能力匹配度较高的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工作岗位“量身定制”。截至目前,累计开发满足育儿妇女就业需求的“妈妈岗”6400余个,满足退役军人就业需求的岗位470余个。三是用好公益保障,兜底开发一批。坚持“应保尽保、托底安置”理念,深入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针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收入人群等困难群体,开发环境整治、森林防火、社区服务、乡村治理等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累计安置公益岗1.35万余人,在岗7400余人,充分释放公益岗“稳就业、托底线、救急难”的关键作用。
落实技能提升“三个带动”,精准提高就业者本领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带动。成功推动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济宁市工程技师学院,围绕产业升级需求,构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三对接”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开设智能机器人等新专业,形成定位准确、有序发展的特色高水平专业框架。与珞石机器人等10余家企业建立定向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分配合作模式,实现人才精准输送,就业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二是坚持专项培训带动。针对传统职业培训供需脱节问题,创新打造“培训+就业”直通车专项培训模式,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设专项课程,实现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培训结束后,学员现场应聘、企业当场招聘,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今年以来,已开展专项培训24期,带动850余人报名培训,65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三是坚持精准滴灌带动。聚焦残疾人群体就业需求,根据残疾类别和等级进行“个人画像”,制定“个性化技能帮扶方案”,针对性开展盲人按摩、手工制作等技能提升培训,实现技能帮扶“精准滴灌”。今年以来,累计完成2025年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29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50人次,3名邹城籍选手在2025年济宁市“技能状元”大赛中荣获第一名。
坚持就业服务“三个支撑”,全面完善就业者保障
一是持续做好招聘服务支撑。邹城市打造立体化招聘服务矩阵,构建“线下+线上”,“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创新开设“一五一十话就业”直播栏目,实现政策、岗位、指导“云”直达,建成就业服务驿站16家,零工小站5家。今年以来,累计举办“人才夜市”等大型招聘活动40场,吸引企业675家,提供岗位超1.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超1万人次。二是持续做好创业扶持支撑。不断加大创业资源整合与支持力度,打造“市有创业孵化园、镇有创业驿站、村有创业小院”的市镇村三级创业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保姆级”服务。聚焦创业资金难题,设立24家“创贷之家”,提供创业贷款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笔、5045万元。三是持续做好权益维护支撑。大力推行电子劳动合同签订,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知晓度与参与度,打造“裁审协同+多元调处”的和谐劳动关系新格局,开发利用“裁审衔接办案系统共享平台”,切实维护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今年以来,累计办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573件,推动劳动人事争议纠纷高效化解。(通讯员 相程龙 吴冠成 张洪利)
初审编辑:赵晓丹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