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港宁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发展蓝图中,一座规划高度约350米的超高层建筑正稳步地从图纸构想迈向现实盛景。
近日,《启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建设项目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在市政府网公开征求意见,点燃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热情。
这座备受瞩目的建筑,正是济南起步区先前公布的新地标——电视塔。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这座350米超高层电视塔的建设,绝非简单的城市天际线重塑,而是承载着多重战略价值的“时代地标”。
作为济南起步区拥河发展的关键落子,它将如何重塑济南的经济地理与城市形象?
战略高地:锚定城市发展新坐标
决策草案显示,该项目坐落于济南起步区城市副中心“QB-DQ-26-04”地块,在黄河大道以南、鹊华西路以东、鹊华东路以西、张公柳大街以北的鹊山生态文化区内,规划用地面积约4公顷,建筑面积约9.88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350米。
从物理高度维度审视,350米的电视塔建成后将超越目前高度为339米的汉峪金谷云鼎大厦,跻身济南高楼前三甲,成为黄河以北第一制高点。
济南起步区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二个“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承担着探索北方经济转型路径的历史使命。350米超高层建筑的立项,恰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培育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形成空间呼应。其选址于黄河沿岸,以垂直高度突破传统城市边界,隐喻着济南从“跨河发展”到“拥河发展”的范式转换。
数据显示,起步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这座地标恰似成为济南“拥河发展”的垂直宣言。
文化新韵:镌刻城市记忆与未来
地标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济南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
电视塔以“泉城新荷”为设计理念,周边环绕方形水系,形成内圆外方格局,裙房如荷叶舒展,塔身似含苞初荷,表达着济南城市的传统文脉,寓意未来起步区的发展与希望。塔顶结合桅杆设置水滴形装置,犹如初荷的露珠,使整体造型更加灵动。先前报道点明,其建成后将成为展示起步区“鹊华新区 黄河新城”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文旅引擎: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电视塔早已突破单纯播放电视的单一功能局限,摇身一变成为当地重要的观光景点,部分电视塔还设有餐饮、娱乐项目,成功晋升为城市地标性建筑。
该项目正是引领济南市文旅产业功能提升的需要。
项目坐落于济南起步区城市副中心,决策草案介绍,建设济南起步区城市副中心是济南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强新优富美高”战略、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该地块建设地标建筑将进一步助力完成区域配套升级,有利于完善高质量酒店餐饮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促进济南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济南市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全国文旅城市的建设,对济南市旅游产业长远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据悉,该电视塔在功能布局上,除满足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功能外,同步布局星级酒店、广电办公、时尚餐饮及潮流商业等业态需求,并为公众提供穹幕观影、文化展览、云端观景等多元体验,未来将成为汇聚四方的城市客厅和与古为新的人文灯塔。且周边环绕着鹊华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博物馆、科技馆等馆群,以及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想必其建成之后,必将像“小蛮腰”于广州、“东方明珠”于上海、“中原福塔”于郑州般,成为济南的文旅新磁极,进而带动周边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促进济南文旅朝着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方向转型升级。
空间重塑:勾勒城市天际新画卷
该项目也是落实起步区城市副中心示范区规划建设实施的需要。
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来看,作为黄河以北的制高点,电视塔在济南城市空间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起步区,片区整体建筑高度由东西两侧向地标逐级升高,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不久的将来,站在塔顶远看老城,千佛山、CBD塔楼、云鼎大厦、绿地中心,山泉湖河城风貌一览无余;近看鹊华两山,黄河第九弯尽收眼底,鹊华两山隔河呼应;北看新城,副中心格局清晰,建筑疏密有致,饱览起步区全貌。
以此来看,350米电视塔的规划建设,是济南以空间为载体、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为灵魂的深刻实践。它不仅将重塑黄河之滨的天际线,更将通过垂直空间的再造,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澎湃动力。
当这座“未来之塔”拔地而起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一座城市向新而生的雄心与魄力。
初审编辑:赵港宁
责任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