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停车之困:一个开放式老旧社区的治理突围战

2025-04-17 16:09:0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聂冬梅

  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济南报道

  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停车难题如同一座横亘在居民生活与城市和谐运转之间的大山,尤其是老旧小区,这一问题愈发凸显。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正在通过一场变革改写着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困局。

  这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街道,曾因车位供给与车辆保有量严重失衡而陷入乱象:消防通道被堵、用杂物抢占车位、邻里纠纷频发,而如今,街道通过“1635+”工作法的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开放式老旧社区封闭式物业化管理的新型智安社区模式,成为老旧小区破解停车难的“解题模板”。

  破茧:三步破局停车之困

  “晚上回家半小时找不到车位,早上出门挪车得好半天”“外来车辆随意停放,导致小区居民车辆无处安放”“拿着板凳占车位,环境变得脏乱差”……这是南村街道西片区在停车治理之前的真实写照。

  南村街道开放式老旧小区主要集中在西片区三个社区(西区社区、南区社区、北区社区),这里常驻居民人口多,常驻车辆有1000余辆,每天外来车辆有300余辆次,停车最多时达1500余辆。由于这些老旧小区在建时没有规划车位,导致车位与车辆严重不匹配。

  为了解决南村街道西片区的车位困局,南村街道通过“三步走”战略直击症结。

  第一步:政府主导。街道依托城市更新项目,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工作纳入综合治理体系,针对老旧社区空间被大量占用的现状,果断拆除862间、6000余平方米的老旧储藏室,并大力清除违章“三小一堆”。“这一举措释放出大量宝贵空间,这些空间全部用于电动车停车棚、绿化景观和车位规划,释放出来的车位数量比原来多了一半。”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朱浩然告诉记者。

  第二步:问计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了让治理方案更贴合居民需求,街道积极开展民意收集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居民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搜集整理调查问卷2000余份,街道认真对待并采纳居民建议20余条。

  第三步:科学规划。按照“单向通行、循环绕行”的原则,街道精心规划社区交通微循环。制定了以工人新村西街和工人新村中街为轴线,10条街巷道路为网的交通网络,同时,对交通标志和标线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停车泊位从原来的360个增加至780个。

  织网:一类一策 多元需求精准匹配

  为了保障社区道路通行秩序,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停车需求,南村街道将社区停车需求细致划分为六大类,实施“一类一策”,推出常住居民优先政策、有证暂住优惠政策、租赁住户便利政策、尽孝子女奖励政策、限时“双免”政策、特种车辆优先政策,这种精细化治理思维,使有限的车位资源产生出几何级数的管理效能。

  过去,停车乱象丛生,本地户籍常住居民也常为停车发愁。如今,常住居民优先政策落地,街道优先满足三证合一(房产证、行驶证、身份证)本地户籍常住居民的停车需求,按照网格化选号和就近停车原则分配停车资源。

  72岁的吕涛,作为南村街道西社区土生土长的老居民,便受益于这一政策,成功分到了一个车位。他亲眼目睹了小区的变化,感慨道:“以前,任何车辆都能随意进入小区,逮着地方就停,很混乱。现在,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外来车辆需说明情况才能进入,有效维护了小区的秩序和环境。也没有人拿着板凳椅子占车位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居民满意度也提高了。一进小区,马路笔直,环境优美,车辆排放整齐,看着心情也舒畅。”

  对于持有房产证但户籍未在社区的暂住业户,按照两证合一的原则,有次序地分配停车资源。在小区租住房屋的租户,顺次适当分配停车资源。

  常住居民鲁学勇告诉记者,他年纪大了没车,所以没分车位,但每周有一个探亲免费时长,解决了孩子探亲停车难的问题。据悉,街道考虑到社区里老年人居多,设置每周24小时免费探亲陪伴的奖励政策,整个片区月停车收费让利于民2万余元。

  停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基于不同的优惠政策,制定了三种收费标准:常住居民每月80元,有证暂住业户每月150元,租户每月220元。对于特殊车辆,如救护车、警车、消防车等实行特种车辆优先政策,道闸自动抬杆,免费通行,确保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南村街道还推出了限时“双免”政策,在济泺路和工人新村中街设置185个潮汐停车位,让社区居民夜间免费停车。同时,对社会穿行车辆,通行时间不足15分钟的自动起杆,免费通行,保证过路群众通行权益不受影响。

  激活:多管齐下筑牢长效防线

  拥有良好政策仅是开端,如何让其长效落地,确保停车管理工作持续高效推进,才是关键所在。

  南村街道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实行停车管理智能化、专业化、群众化管理模式并进的方式,利用道闸控制、视频巡检、扫码付费、志愿服务等手段,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

  街道搭建起智能化停车管理平台和停车服务中心,集成12个出入口和社区内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组建指挥中枢团队,安排3人24小时值守开展不间断巡检,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同时,成立16人的网格巡查团队,每日对社区道路15个点位进行轮番巡查任务,一旦接到指挥中枢调度指令,便迅速处理问题,跟进规范管理,成为精细管理、解决停车难题的 “一线尖兵”。此外,社区自发成立了由8名志愿者组成的督导队伍,对停车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向街道社区反馈并传达民情民意、意见建议。

  考虑到社区停车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因素多,街道进一步整合力量,实施协同共治、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治理举措,成立了由街道牵头,社区、城管、交警、派出所和停车运营公司五方联动的工作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停车管理工作联席会,实行联勤联动,共同处置社区停车管理疑难问题,形成了社区停车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焕新:从停车突围到社区焕新

  在停车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南村街道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主动地向非机动车管理延伸、向智安社区延伸,通过融合综治提升,为居民打造更加优质、幸福的生活环境。

  向非机动车延伸,服务管理更贴心。南村街道配建了51个智能电动车停车棚及充电位,实施充电平价收费。对电动自行车实施无收益管理政策,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

  向智安社区延伸,社区环境更安全。南村街道西片区共638处视频监控,全部接入市局智安小区管控平台和南村社会治理智慧平台,楼前楼后覆盖面积达97%,路口覆盖面积达100%,有效提升了各类治安案件的预防和侦破,治安秩序的持续向好也进一步促进了停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如今,走进南村街道,曾经杂乱无章的停车秩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畅通无阻的交通环境和安全有序的社区氛围。

  据介绍,“1635+” 物业化停车管理经验做法获市政府主要领导签批推广,并在《中国建设报》《济南改革》刊发宣传,被省住建厅作为全省城市管理领域典型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推进社区停车管理工作现场会议在南村街道召开,市中、历下、历城、槐荫等兄弟区先后到街道考察交流。

  仔细斟酌,南村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跳出了就停车论停车的窠臼。通过将停车治理与社区更新、治安防控深度融合,实现了“破一题而活全局”的连锁效应。

  站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南村街道的突围不仅关乎停车位增减的数字游戏,更揭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当治理重心从“工程思维”转向“人本思维”,从“单一管控”升级为“系统治理”,那些困扰城市的顽疾终将找到破局之钥。

初审编辑:赵港宁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