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即将占领职场 比70后80后要现实理性
来源:金华新闻网 2014-02-20 15:46:00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以十年来分割一代人,并给他们贴上种种标签。阮春峰说,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观悄悄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务实、理性。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70后、80后、90后……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以十年来分割一代人,并给他们贴上种种标签。
似乎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为“垮掉的一代”80后闯社会而忧心忡忡;转眼间,备受争议,被贴上“非主流”、“脑残”、“不靠谱”等等标签的90后也将告别象牙塔,步入职场,进入社会。
这批即将全新“上市”,与80后抢饭碗的90后,果真是“比垮更垮的一代”,不堪一击吗?
上周末,记者对浙师大、金职院100名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试图窥探这代人的特质和最真实的一面。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中文、机械、广告、会计等20多个专业,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2%和48%。
调查发现,90后毕业生在求职中,正在尝试着与“非主流”、“脑残”等标签相互剥离,他们现实、理性、开放的心态超乎人们想象。
90后视野开阔
择业面更广
对90后毕业生,在浙师大行知学院当了两届班主任的王家华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有活力、更活泼,视野开阔、知识面更广。
王家华说,90后学生从小获取海量信息,所以他们掌握的知识比70后、80后要多得多,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能很快上手。这样一来,90后的择业面更广了。
王家华带的今年毕业的那批学生,真正从事所学专业(工商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并不多,有几个学生自己租房,开店创业,搞得很热闹。
不过,王家华说,90后因为比较强调个性,有时候会相对自我,包容和沟通的能力较欠缺。一次,女生寝室里两同学吵架,他几番做思想工作都无法做通,两人最后不得不换寝室。这种特点在职场中容易吃亏。
浙师大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阮春峰老师也认同上述说法,90后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视野更加开阔。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本专业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普遍不精,工作中一旦遇到难题,容易败下阵来。
比70后80后
要现实理性
阮春峰告诉记者,90后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其实比70后、80后更加现实更加理性。
浙师大每年有一大批师范生毕业,以前,大部分师范生都立志要进公办学校,这两年,情况已有明显变化。公办学校依然是首选,但很多学生把民办学校、培训学校都列入就业的范围。事实上,进入民办学校、培训学校当老师的毕业生近两年明显增多。
阮春峰说,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观悄悄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务实、理性。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工作地的选择上。90后不再强求去大城市、发达城市就业,更愿意留在二、三线城市发展。
阮春峰说,与70、80后喜欢往大城市挤不同,90后多数人愿意回老家发展。在大城市,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迫使90后就业观逐渐回归理性;另外一些同学对家庭依赖性较大,也是回老家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对90后
要因材施教
90后在工作中频繁跳槽,阮春峰说,这恰恰体现了他们思想开放的特点,他们比上一代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会浪费时间把自己绑在不喜欢或不适合的工作上。由于家境普遍比较优越,也使他们有条件不被某一份工作所羁绊。
不过,关于高跳槽率现象,90后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的欠缺,亦是一个重要原因。
阮春峰说,90后做事更多是从自我感受出发,这点与团队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对个人职业发展也会造成不利。他举例说,有两个毕业生,都在汽车4S店工作,一个3年跳槽3次,一个3年待在同一家店,结果跳槽3次的学生3年来都在卖车,待在同一家店的学生现在已经是部门经理了。
与70后、80后比,90后确实是不一样的群体。无论你如何看待,他们都是用人单位必须面对的。在市区一家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5年的周琴认为,从近一两年企业新招员工的情况看,90后职工更关注个人需求,有更强的表现欲。所以,用人单位应该为90后定制合适的员工管理办法,否则将来在招人和留人上都会面临挑战。
周琴说,在具体管理上,用人单位要重视对90后的鼓励和肯定,这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同时要对90后适度包容,允许个性的存在;另外,用人单位的整体氛围对90后影响也很大,如果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很难令90后稳定。
在与90后员工的接触中,周琴的体会是,90后并非“另类”、“脑残”的代言词。其实他们只是因为成长条件的改善,有机会接触更多新鲜事物,思想更开放,价值更多元,个性更鲜明。所以,社会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代人,帮助他们度过职场适应期,让他们尽早成为职场的主力军。
现场调查
愿在中小城市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90后毕业生们是如何打算的?调查结果显示,62%的被访者选择直接找工作,20%的被访者找工作与考研、考公务员两手准备,10%的被访者选择自主创业,只有少部分人一心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出国深造。
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部分90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30%的被访者表示有自信找到合适的工作,58%的同学表示能够通过努力找到工作,只有12%的被访者担忧自己可能会失业。
对于大城市的诱惑,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似乎比较理性。毕业后打算去大城市就业的被访者占36%,60%的被访者选择到中小城市找工作,然而愿意去乡镇农村参加工作的仅有4%。
对于单位性质的偏好,调查显示与近几年的整体趋势并无明显区别。90后毕业生选择最多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外企、私企等居后。
喜欢有钱又有意思的工作
90后的特质体现在有活力、有个性、强调自我等特点上,这在他们的求职择业上也可以看到影子。
调查显示,90后在选择工作时最关心的因素(可多选),排在第一位的是福利待遇,有60人;其次是发展前景,打钩的有56人;紧接着是个人兴趣,有54人;专业对口与否反而占比不大,有18人;连办公环境的关注度都比它高,有20人。
90后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60%的被访者选择有意思、不呆板的工作,其次是不影响生活的弹性工作(26%),剩下的才是单位里的重要岗位以及清闲的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90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更加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
对参加工作后月薪的期望,调查数据显示,52%的被访者希望是3000~5000元,34%的被访者希望5000元以上,选择2000~3000元的只有14%,而选择2000元以下的则一个都没有。
“我家在杭州,如果回去工作,三四千元的月薪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开销。我觉得3000~5000元的月工资要求,不算好高骛远。”浙师大文传学院大四学生小余说,前几天他去杭州一家广告公司面试,并达成了初步意向,对方开出的起薪是每月3500元。
理想与现实从来都有差距。就在上个月,智联招聘发布2012年毕业生平均起薪,其中本科生为2700元,专科生还要低一点。
手里微博也能求职
90后是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很多人都是网络控,一天不上网,手痒得很。这一特性在求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调查表明,互联网已经超过校园招聘会、现场招聘会等成为2013应届生获取招聘信息使用最多的渠道。93%的被访者首选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投递求职简历,其次才是大型招聘会、企业的校园招聘、亲朋好友推介等。
除了传统的人才网、招聘网,新兴的社交网络,微博、人人网等也成了90后求职的重要渠道。
不愿对一份工作守终生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闪辞”。说的是90后跳槽率高,动不动就炒老板鱿鱼。这与90后强调独立、自由的个性不无关系。
本次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是否会把一份工作当做终身职业来做”,结果22%的被访者称一定不会,76%的被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仅有2%的人说会。
“不安分”也是90后的一大特质,这使得他们很难做到善始善终,不过这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这代人乐于接受挑战的优势。本次调查显示,72%被访者表示在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可能会尝试自主创业。
人物样本
连考4次,备考1年半
成了上海一名公务员
王宜莎 1990年12月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会计专业
去浙师大采访的时候,碰巧遇上了来学校办理相关进沪手续的王宜莎。她刚刚考上上海市徐家汇区行政执法局的一个岗位,这几天就要去报到。
“终于要工作了。”这让王宜莎松了口气,毕竟报考公务员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差不多从大三下半学期开始,王宜莎就断断续续为考公务员做着准备。大四时的实习,她也没有特别上心。“只要看到有考公务员的信息,我就去报考。”王宜莎说,就是希望能给自己多一次的机会。
从国家公务员到省公务员,再到地方上的,王宜莎前后考了4次,“因为不同的公务员考的内容也会不一样,所以每次都要看新的内容,而且考过一次后,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要加强”。为此,看书备考成了她很长一段时间里唯一做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了上海招考公务员的信息,其中这个岗位是面向全国招生,于是她报了名。
“那段时间是最辛苦,也是最纠结的时候。”王宜莎说,一方面她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作息时间表,大部分时候早上6点就起床,除了吃饭、午休,其他时间都在备考,每天看书看到晚上11点;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走上了就业岗位,有的同学考了一次公务员没考上,也就找工作上班去了,“还要不要坚持,成了我心中最大的疑问”。
“如果你感觉自己考不上,那肯定是不行的。”王宜莎说,考公务员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信心和毅力。虽然学的是会计专业,找份工作其实并不难,但在她看来,还是希望能去大城市做白领。
从文学到商学的“跨界”
一边开店一边准备留学
尚贤哲男 1990年6月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联系尚贤哲的时候,他正在上英语课,因为想去美国留学,他目前正在认真准备中。“工作一直没有找,因为自己早已经规划好了,想要自己创业,现在只是觉得该再多学一些专业知识,为以后创业打好基础。”尚贤哲说。
就读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尚贤哲其实早早就显示出了他的经营头脑。大二时,他和同学合伙在浙师大北门高村开了一家桌游店,现在一直在营业,且每个月的利润过万元。最近,他们的小店办出了卫生许可证,接下来他们要注册成立公司,然后在其他校园附近开分店。
这算是他自主创业的试水吧。尚贤哲说,大学里开店,一方面是觉得这是个商机,不容错过;另一方面也想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虽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可他从来没想过从事这个专业。“学文学就是希望给自己增添一些文学修养,现在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读一所好的商学院,然后能自己创业。”尚贤哲说。
面对其他同学都工作就业了,尚贤哲显得很淡定。“我的人生早已经规划好了,很明确,现在就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
同学都觉得他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投资,他说,如果要问他如何想到在大学期间就“从商”,那只能说他是无知者无畏罢了。
在一次次被拒绝中成长
厦门一网络公司运营管理
谢作添 1990年 浙江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
因为几年前来过这里,对这个城市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为喜欢,谢作添选择了到厦门找工作。
这个阳光男孩在学校里拿过奖学金,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项,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踏上社会后,面对的竟然是一次次的拒绝。因为是异地户籍,又没有工作经验,且没有找任何熟人引荐,只是靠自己找,谢作添说,从2月份开始找工作,到4月份,前两个月他碰了太多次壁。
“这是对我大学四年的否定。”谢作添说,现在工作6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但是,如果面对上司的批评,谢作添说,他还是不会太冷静,觉得自己没有错,会反驳,会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权利。“这可能是90后的特点吧,对很多东西会觉得无所谓,大不了走人。”
谢作添说,他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刚开始找工作时,他会更关注自己在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觉得待遇并不重要,希望被这个公司重视。但现在,他最看重的是薪酬。“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单位有很多90后,他们一个月赚的钱还没有原先在大学里父母给的生活费多,这是很现实的生存问题。”谢作添说。
“因为年轻,想多在外面走一走,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谢作添说。他毕业后原本也可以回到温州或留在金华,通过关系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还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看看世界,也不想那么安稳地生活。
身边很多同龄人,在一个公司上班,抱怨很多,学到东西后就会跳槽,去另外公司。“想要更多尝试或许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特色吧。”
90后说90后
Q1:为什么很多人对90后的印象不好?
91年美术学学生网名“兔子”:因为大人眼中的我们很叛逆,不认真学习、早恋、旷课,甚至觉得我们是垮掉的一代。
90年广告公司实习网名“马甲是好人”:媒体的发达是很大的一个推动因素,让90后的“脑残”“非主流”形象更广为人知。
94年大一新生小何:人生嘛,总有几次踩到大便的时候,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Q2:如何看待90后被定义为“脑残”?
93年音乐专业学生网名“昨天明天”:那些说90后“脑残”的人也许是在嫉妒我们现在年轻人所拥有的青春。
92年大专生吟风端:“脑残”可以定义一个人,但不能定义一个时代,让时间证明一切吧。
Q3:给90后添三个标签是什么?
97年网名“小卷”:自由,爱玩,爱闹。
95年网名“兜兜姐”:超前,有理想,有激情。
90后网名“大石”:个性,青春,自我。
Q4:为什么90后有很多宅男宅女?
91年舞蹈专业网名“小白008”:网络发达了,大家都懒得面对面交流了,特别是很多男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就特宅。
93年网名“Take”: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人多的场合,太吵,觉得宅着挺好。
Q5:你对90后进入社会面对的就业压力如何看待?
90年小学教师茶树菇: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进入社会都会面对各种压力,平常心对待。
96年学生夕阳下海:其实挺担心自己的未来,怕自己能力不足,但会给自己加油。
90年职员苑杨:喜欢能够干自己喜欢的事业,但是竞争压力大呀。
Q6: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穿衣打扮走“中性风格”?
96年学生黄小邪:我觉得中性风格挺好的,多帅气啊,我就不喜欢穿得太淑女。
90年银行职员Bear:可能李宇春太红了吧,名人们都走中性风,大家都去模仿了。
Q7:90后最想大声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93年学生羞羞:重要的是你是谁,你的信仰是什么,你在干什么,这与年代无关。
92年学生李子酱:我为自己是90后而骄傲,因为我们做出了70、80后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90年幼师魏兰兰:90后不是火星文的代名词,未来是自己决定的,希望90后的青春可以自己做主。
责任编辑:王亚男
更多新闻
- 职场“90后”调查:最怕没有成就感的重复劳动
- 90后大学生即将占领职场 比70后80后要现实理性
- 职场90后调查:不惧挑战重感觉 说走就走缺规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