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记者 赵港宁 济南报道
在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电集团北郊热电分公司的生产现场,总有一个身影在锅炉钢架与管道丛林间穿梭——他时而俯身检查防护网焊点,时而仰头观测升降机的运行轨迹,满是老茧的手上总是拿着满是密密麻麻批注的检查记录簿。他就是环保车间安全专工江敏,同事们口中那个“比压力表还精准”的安全守护者。
“三勤一快”筑防线,安全战场上的移动雷达
对企业而言,安全是发展基石;对职工而言,安全是幸福生命线。江敏总把“安全生产事关企业生存发展,事关个人和家庭幸福”铭记于心,让“安全”二字像锅炉里的蒸汽,渗透进每个工作环节。作为生产现场的“安全哨兵”,江敏独创的“三勤一快” 工作法,堪称守护安全的“战术手册”。
他嘴勤如钟,是生产现场的“安全广播”。每当安全巡检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同事们:“检查要细心,操作要规范,安全无小事,时刻要警惕。”他的声音穿透生产现场,回荡在每一个角落,仿佛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时刻提醒着大家保持警惕。
他眼尖如鹰,能迅速捕捉到生产现场中的安全隐患。哪怕是一颗松动的螺丝钉,或是一处细微的痕迹,都逃不过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在他的观察下,安全隐患无所遁形,只能乖乖投降。
他腿勤如风,总是在生产现场往返奔波。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安全岗位上,用双脚丈量着车间每一寸土地,确保每一个角落都安全无虞。
他手快如电,发现安全隐患迅速消除。他的动作敏捷而准确,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除着生产现场中的“毒瘤”。
正是凭借着这“三勤一快”的工作法,江敏在生产现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创新管理促提升,让安全从制度变成习惯
在江敏看来,安全生产需要“老黄忠的经验”搭配“诸葛亮的智慧”。他主导建立的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体系,像精密的齿轮组,从隐患的发现、登记、评估,到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跟踪整改进度,再到最后的整改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和流程,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通过这种闭环管理,安全隐患的整改率大幅提升,重复性隐患明显减少,安全生产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在班组推行的“安全积分制”考核办法,极大地激发了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安全隐患、提出安全建议、安全活动参与度都会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反之出现违规操作、安全事故等情况时,则会扣除相应的积分。如今在车间,职工们见面最长问的是:“你得了多少安全分?”职工们从曾经的“要我安全”,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安全”,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十八载守初心,安全教育的薪火相传
从1987年进厂时的“小江”到如今的“江师傅”,三十八载春秋在他工装袖口磨出了毛边,却让安全信仰愈发锃亮。他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确保新入职职工全面了解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系好“安全第一粒扣子”。他不仅传授安全知识,更注重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让新入职职工明白“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心里的信念”。
在安全教育课堂上,他总把自己亲历的事故案例掰开揉碎了讲。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让职工们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注重与职工们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每一位职工都能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他的安全教育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责任和担当,让安全意识在每一位工人心中生根发芽。年轻职工这样评价:“江师傅培训过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安全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起拍器。”江敏,这位“安全卫士”,用他的三十八载坚守,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生产坚固防线。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在生产现场奏响,激励着每一位职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