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以“微监督”护“大风气”

2025-11-21 15:04:1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肖倩钰

鲍山街道纪检监察工委 肖倩钰

  作风建设无小事,日常监督无盲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群众往往从一次办事效率、一顿工作餐、一笔补贴发放等“小事”中就能感知;腐败堕落的口子,也常常从“人情往来”“顺手之举”等“小节”中撕开。纪检监察工委作为监督执纪的前沿阵地,必须把日常监督做细做实,以“小题大做”的态度紧盯小事小节,以“抓铁有痕”的力度筑牢作风防线,让清风正气在细微之处生根结果。

  小事不小,见微知著显党性。“祸患常积于忽微”,从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不少干部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而是从接受一次超标接待、收受一份土特产、违规使用一次公车等“小事”起步,逐渐放松警惕、突破底线,最终滑向腐败深渊。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一顿饭、一杯酒、一张卡,考验的是纪律意识;一次推诿、一句冷语、一个拖延,反映的是宗旨意识。纪检监察工委必须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小事”背后的政治意义,摒弃“小节无害”的麻痹思想,从思想深处筑牢“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的思想根基。

  监督要细,抓早抓小防未然。日常监督的核心在于“日常”,关键在于“细致”。如果监督只盯“大案要案”,忽视“小事小节”,就会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小错误酿成大祸害。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指导各地选择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整治”,这要求纪检监察工委必须把监督关口前移,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权力运行的“最后一公里”。要畅通监督渠道,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沉”,通过入户走访、蹲点调研、数据比对等方式,从群众的“吐槽”“抱怨”中捕捉作风问题线索;要善用“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让“早提醒、早纠偏”成为常态;要聚焦重点领域,紧盯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的“微腐败”,从“一笔钱、一个证、一次审批”等具体事入手,精准发力、靶向整治。

  执纪要严,久久为功树新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纪检监察工委要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对小事小节中的违纪行为零容忍,既不让“小节”失守,也不让“小事”拖大。要强化协同联动,健全与信访、审计、政法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机制,形成监督合力,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要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对查处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查找制度漏洞和机制梗阻,推动相关部门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实现“解决一个问题、规范一个领域”。同时,要加强纪律教育,通过典型案例通报、廉政党课、警示教育片等形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纪律红线不可越、作风底线不可破”,自觉把纪律规矩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日常监督没有完成时。纪检监察工委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立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日常监督融入日常工作、嵌入生活细节,从一件件“小事”抓起,从一个个“小节”严起,让监督无处不在、执纪寸步不让。唯有如此,才能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党员干部在小事小节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兴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