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钢四新产业发展(山东)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繁星”党建品牌

2024-10-17 19:5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颖男

  中共济钢四新产业发展(山东)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成立于2022年,现有党员24名,占职工总数的59%。该支部坚持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发展,以“资金链”赋能“产业链”发展路径,以“嫁接式跨界融合”模式,积极主动全面融入济钢集团构建空天信息第一主业格局,推进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火箭发动机及核心部件制造、万米回收测试等项目落地,着眼布局商业火箭全产业链,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助力济南市构建空天信息产业集群中作出突出贡献,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品牌名称及内涵

  品牌名称:繁星

  品牌内涵:

  1.一个品牌:繁星;

  2.两个愿景:凝聚一团火,点亮满天星;

  3.三个作用: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4.四化模式:模式体系化、组织服务化、活动多样化、空间温度化;

  5.五心服务:用心、耐心、爱心、真心、恒心。

  二、品牌LOGO及含义

  “繁星”党建品牌标识是由火炬造型、五星人和“繁星”汉字构成。整体火炬造型是传承老济钢一团火精神;五星人形象生动;飞舞的火星化身五星,繁星朵朵,是活力,是重生。寓意着“凝聚一团火、点亮满天星”。

  三、主要做法

  (一)突出党建引领,精心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以济钢空天信息产业园为载体,按照“产城融合、复合高效、智慧创新、生态低碳”的理念,以“嫁接式跨界融合”为指引,搭建集“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产业园区”于一体的双生态园区运营服务体系。

  公司班子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变“招商”为“找商”,以高层营销带动全员营销,对接项目156个,一期项目入驻13家企业。强化工作抓手,破解“链不稳”问题。完善“搭平台、建机制、聚资源、促发展”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建组织强链、搭平台延链、聚资源补链”的模式,重点帮助链上企业链接政策、产业、金融、人才等资源。

  着力为企业解决资金申请、空间扩容、人才保障等近50个问题。联合清华研究生院、航天科工等优势院所机构开展各类产业交流、技术对接活动10余场次。扩大联动协作,破解“链不强”问题,在北京、西安等重点城市搭建高精尖人才招引“飞地”。相继获得山东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山东省企业党建品牌示范单位、济南市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等省市级荣誉6项。

  (二)突出党员作用,精益打造省市重点工程

  积极、主动、全面融入济钢集团构建空天信息第一主业的格局,聚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上下游产业相关的技术、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项目,党员干部成立攻坚小组,全力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入园、成链、集群。

  紧抓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全面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上持续发力,在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园和全国最大商业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两个省市重点项目中,通过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监理”等模式,有效保障项目按时落地、按节点建设运营。

  精心打造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全面提升结构安全管理水平。2023年,公司管理实施项目分别获得山东省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山东省近零碳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三)凝聚“链上”资源,精准科学谋项目抓落地

  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建设,与多家高校院所、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聚焦“基金+产业要素支持+产业合作”的模式,共同推动相关优质项目落地,为济钢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贡献四新产发力量。

  精准科学谋项目,重点推动液体火箭发动机综合测试基地、火箭发动机制造、火箭卫星核心部件智造、可复用回收火箭万米测试、参股某商业航天发射场测控公司、中国航天科工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实施。千方百计抓落地,筹划空天信息产业基金,推动济钢空天信息产业园、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基地、3D增材制造火箭卫星部件等航空航天产业相关项目取得突破。

  四、取得成效

  (一)品牌党建领航赋能

  深入推进“繁星”党建品牌建设,着力探索国企党建与两新党建融合发展路径,精心策划产业链党建发展思路。荣获山东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山东省企业党建品牌示范单位等省级荣誉2项;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团队、济南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等荣誉4项。

  (二)空天产业落子突围

  空天信息产业园一期项目荣获山东省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荣誉称号;一期一步实现入驻率100%,一期项目入选省、市重点项目;采取“基金+产业要素支持+产业合作”模式,推动火箭发动机测试项目落地建设,完成运营公司增资扩股,点火测试常态化进行,助力集团公司空天信息产业势能集聚。

  (三)重点工作接续落地

  2024年上半年完成产业研究10个,初研报告30个;对接空天信息、空天装备项目42个,重点推动航天瑞莱等项目9个,储备迪诺利特等项目4个;打通基金投融资渠道,组建完成5亿元空天产业基金;与航天科工159厂、深蓝航天以研发合作、订单保障方式,共同推动增材制造项目落地达成一致;与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搭建了项目资源共享、联合研判、协同落地的机制,推动产学研及成果转化合作落地。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