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樽俎之间的壮志与豪情——评电视剧《外交风云》

2019-11-09 10:35:0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李京盛

  举国同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讲述新中国外交史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外交风云》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热烈反响和舆论广泛关注。这部电视剧,以独特的历史视角,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恢弘的史诗品格,描写了从1949年到1976年新中国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外交风云,记录了新中国外交领域从奠基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而艰辛的历程,讴歌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为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的丰功伟绩,也再现了共和国第一代外交官们鲜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外交风云》是一部题材新颖、历史内涵丰厚、现实关照强烈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之作,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史和国史教材,是一部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充满高度自信的艺术史诗,更是一部将历史思维与审美思维相统一、将思想高度与艺术高度相结合的正气充盈、大气磅礴的咏史之作。这部作品,在题材选择角度、主题立意开掘、思想深度表达、人物形象刻画、虚实之间呼应以及表演制作水平等方面,都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

  一

  拓展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将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建设史做了贯通性衔接,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艺术叙事空间。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断代史”的书写方式,就是把中国革命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而绝大多数创作,又都是集中在对建国前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书写方面。这部剧的总制片人兼主演(宋美龄扮演者)文馨坦言,从创作之初到正式播出,主创团队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在作品中将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叙事终点,作为这部作品的叙事起点,打破了对中国革命历史在艺术书写上的“时空停顿”,一气呵成地勾连起了建国前后两个历史时空,并将其熔铸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叙事空间。这一新的创作视角,既是一种在题材创新上的勇气,也是今天我们对中国革命历程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提炼。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构思上的创新,更是要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坐标中的解读。因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斗争,其实质依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延续,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取独立自由的又一个战场。正如剧中毛主席对外交战线斗争特点的描述:“外交是一种与战争相对的国家行动,战争是以武器和鲜血进行的,外交是以笔墨和口舌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政治扼杀、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国内一穷二白的局面,创立者们依然无所畏惧,高扬革命斗争的旗帜,发扬革命斗争的精神,以革命者的斗争胆略、勇气和智慧,冲破重重封锁,挫败一个个阴谋,战胜了一个个对手,折冲樽俎,纵横捭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世界冷战的舞台上,又取得了一个个胜利,最终实现了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铮铮誓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外交风云》正是在这一宏大立意的基础上,将革命的主题做了历史性延伸,让新中国的外交史和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目标相承,精神相通,豪气相贯,气韵相连,也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了世界性的叙事空间,呈现出通史意义上的风貌。

  二

  在纪实性的基础上,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在记录历史风云的同时,努力拓展艺术表达空间。

  纪实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基础和原则,而艺术创作又必须要有想象的空间和虚实结合的笔墨。《外交风云》以宏大历史叙事和正史品格为作品基调,具有坚实的历史质感,同时又以其诗性的艺术表达,对剧情、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审美意义上的开掘与提升,这就克服了以往在同类作品中出现的“史有余而诗不足”和以纪实性取代艺术性的通病。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在叙事方式上,该剧营造了两个叙事时空,即历史时空和艺术时空。在历史时空叙事里上演的故事,都以史为据,它是历史逻辑本身所具备的戏剧逻辑,它的精彩、曲折、神奇和雄壮,远胜于任何艺术虚构。如日内瓦会议风云、克什米尔公主号历险、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震惊世界的风采和智慧、炮轰金门,以及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宏图,还有中法、中美、中日建交的戏剧性历程……

  与此同时,作品又虚构了一个艺术叙事空间。有些故事情节、人物表情、对话环境,显然是虚构的剧情,但放在与历史时空并行的艺术时空当中,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艺术真实感。这就是当历史逻辑和艺术逻辑相通之后,虚实互映的效果。这也为历史题材创作在既忠于历史又不为历史所束缚,在历史叙事中进一步拓展艺术叙事范围,提供了一个参照。

  三

  运用丰富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情感冲击力。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其情节叙述的过程中,用丰富和饱满的细节,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世界。细节是最生动、最传神、最有感染力的人物塑造方法,也是历史题材创作中最难捕捉的精彩瞬间,运用得当,则如惊鸿一瞥,风神俱现。在《外交风云》这部恢弘大气的作品中,细节的作用,使作品具有更加感人的情感温度,也增添了大气磅礴之中的精致和细腻。其中最成功的细节描写,集中体现在对伟人毛泽东的性格形象刻画和内心世界的展示上。这一特点,在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毛泽东在访问苏联的闲暇时刻,以手蘸茶水在桌子上对照字帖练习书法时专注投入的动作神情,和他向身边工作人员细心讲解书法艺术在笔墨、间架、轻重、大小之间的妙义要道,并从中体悟出辩证统一哲学思维的情节;他喝完茶后,又吃掉茶叶的生活习惯;他睡不惯软床,要和卫士长换床睡的情节;出国时他自己不做新衣服,但却叮嘱要给宋庆龄多做几套衣服的情节;在和外国友人的交谈中,他讲到自己的三大爱好就是读书、游泳和抽烟;他告诉基辛格说,自己还想到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游泳……这些都细腻而生动的表现出毛泽东平实朴素的生活习惯和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在晚年毛泽东的形象刻画上,细节的作用更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病中的毛泽东,有时会用右手慢慢捂住左侧胸口,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但当在得知联合国恢复了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后,毛泽东突然从床上翻身坐起来,眼神中瞬间焕发出了光芒,他招呼身边工作人员“拿酒来”之后,又转身低头,用手悄悄抹去眼角浸出的一滴泪水……晚年的他在和人谈话时,手里总拿着一支细雪茄,但不抽,只时不时放在鼻子下闻闻……这些细节,通过演员的出色表演,在让观众看到一个伟人丰富内心情感世界的同时,也隐隐地泛出一股酸楚之情……这种细节感染力,已经让观众不必再追究其历史的真实性,而完全被一种艺术真实和情感真实所折服。这大概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的含义吧。

  除了在情节动作表情上的细节特点之外,《外交风云》中毛泽东的语言细节特点也很突出。毛主席本来就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语言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幽默性,最能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决定对朝鲜出兵后,毛泽东站起来,铿锵有力讲出了一句文言:“朝鲜,寇能往,我亦能往!”可谓一言九鼎,掷地有声。在赫鲁晓夫拒绝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技术支持后,毛泽东说了一句湖南的民间谚语:“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表达了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绝不依附他人的决心。

  四

  折冲樽俎之间的豪情与壮志,赋予了作品英雄史诗般的旋律与基调。

  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和领导的新中国外交,是百年中华民族奋斗史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精彩华章。正是基于这种历史高度,让《外交风云》这部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充满了民族性、正义性和斗争性,也充满了对现实的观照。正如毛泽东在剧中多次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新中国外交,必须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正是在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新中国外交,才能一洗百年屈辱,并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序幕。开创伟大基业的那一代人,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外交风云》所谱写的,正是这部英雄的史诗。这一点,就是剧中的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说:“毛泽东这个人,我恨他,但也服他!”这虽然是一种艺术表达,但也是不争的事实。《外交风云》的英雄主义基调,是贯穿在剧中每一个人物性格和每一个情节故事之中的:剧中的毛泽东,一生奋斗,从不屈服于外界压力,即使在晚年,在病中,依然能纵揽世界风云,刚毅而果敢,如“苍龙日暮尤行雨”;周恩来风采超群,忠心赤胆,鞠躬尽瘁;邓小平沉着稳健务实;陈毅豪放率真坦荡……而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们,或持节海外,为国而忘家;或不幸殉职,忠魂不朽……他们既创造了新中国辉煌的外交史,也在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系中熠熠生辉。今天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依然会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各种压力,《外交风云》中所讴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前辈们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者:李京盛)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赵晓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