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重症患者痊愈出院!山大二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再传捷报

2020-03-02 09:00:18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张瑞雪 王厚江 郝爱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3月1日讯(通讯员 张瑞雪 王厚江 郝爱)3月1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传来好消息,又1名重症患者痊愈出院,累计出院患者达到16名。在16名出院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0岁,年龄最小的19岁。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救治的定点医院之一,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

  2月9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131名队员出征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区7楼重症病区,负责该病区的54张病床。

  截止发稿,共收治77名患者,其中,重症63人,危重14人,出院16人。

  医护人员突然间与新冠肺炎病毒狭路相逢,“刀光剑影”,只有拼命,从而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是这场战“疫”中,医务工作者的“素描画像”。笔者连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马承恩主任,进行了一次对话。

 

  笔者:你们到达时,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什么情况?

  马承恩:当时我们的医护人员初来乍到,对设备程序不熟悉,防护用品也不到位,队员们路舟车劳顿也比较疲惫,但是疫情不等人,当天晚上我们就收治了29名重症病人。第二天,大家再接再厉,又收治了20名病人。

  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医护人员基本上全员出动,一边整理物资耗材、熟悉工作程序、练习防护操作,一边救治病号,每个人都是冒着风险、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但是那段时间挺过来了,后面我们的工作就顺畅多了。

  笔者:疫情发生以来,医疗队员们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马承恩:一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连续六七个小时都在病区里,主要是因为病人的病情较重、工作流程也没有完全理顺,同时也担心队员们的安全问题。我记得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还没进病区就感到胸骨后憋闷得很,缓了好一阵才好。其他队员们的情况也和我差不多,就是身体和心理都还没适应,所以刚开始会比较紧张。

  我记得有一个护士跟我说:以前一穿上防护服就能听见嘣嘣嘣的心跳声,现在基本听不见了。后来我们慢慢理顺了、适应了,工作强度也相应减小,因此我们也从以前的6小时、8小时一班制改成分组查房制,尽量让大家劳逸结合,提高救治效率。

     笔者:在这种情况下,队员们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马承恩:其实刚来的时候队员们的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一方面是对个人的防护有担忧,另一方面也是看到病人的病情发展,有时候有种无力的感觉。但是这些事情也不好跟家人、领导说,怕他们担心,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我听说有的队员失眠比较严重,还有身体不舒服的,也有打电话跟我表达紧张情绪的,我就建了一张健康表,把这些信息都登记上,每天两次给他们打电话随访,开导开导他们,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笔者: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们是怎么协作解决问题的?

  马承恩:我们的队员都是很团结的,内部协调没有任何问题。对待病毒,我们主要对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第二版,每天交班的时候统一进行答疑、协调。

  诊疗方案是纲领性的,具体到临床,具体到个体化的用药,我们还需要队员在一线摸索总结,开发治疗的方法,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目前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进驻了17支国家医疗队,统筹成立了很多小组,包括护肝小组、护肾小组、护心小组等,很多好的治疗建议都是大家会诊讨论的结果。我们山大二院的在病例讨论中,一直是受到当地领导和专家的称赞和认可的。

  笔者:您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病人?

  马承恩:我们有一个病人70岁,转来时病情很严重,一说话就喘憋的厉害,正常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在98%,而他已经到了80%左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给他用上从济南带来的无创呼吸机,虽然用无创呼吸机会让医护人员更加靠近他,增加感染的风险,但是我们的队员没有一个人退缩逃避,都冲在前面,这让我非常感动。

  可能是因为配合治疗的乐观心态吧,这个患者的病情很快好转了,我们每次过去查房,他都会跟我们开个玩笑,说声谢谢,一边说话一边冲我们笑。那个时候,我们是非常高兴的。

  医生护士拥有非常简单的善良和单纯,他们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把原本生命垂危的病人挽救回来。

  责任编辑:黄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晓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