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砂子打交道22年,他眼里却容不得沙子

2020-04-28 19:47:42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造型是一门传统工艺,将调配好的砂子做成铸件的形状,之后浇灌金属熔液,冷却后打开铸型就可以得到最终的铸件。这是大型机床设备生产的首道工序。4月26日一早,在济南二机床集团铸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造型班班长张宁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新一批铸件的造型任务。重复了上千遍的流程早已熟稔于心,而张宁依然没有半点松懈,严谨细致得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优质铸件。

与砂子打交道多年,张宁仅靠捏、闻,便能判断配料的比例及树脂砂的好坏

  22年,“土法上马”变“炉火纯青”

  个头不高,身材健壮,性情温和,这是张宁给人的第一印象,与“精雕细琢”的“翻砂匠”有些出入。谈起从事22年的工作,他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一双眼睛炯炯发亮。

  1998年,张宁从技校毕业后进入造型班,跟着师傅每天练习刷涂。这是造型中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将涂料刷在砂型上,可以防止金属液渗入型芯中发生机械粘砂,提高铸件表面光洁度,从而提升铸件外观质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期积累的手感和技巧。涂料配比、刷涂方式、操作手法都会影响涂料的实际使用性能,面对不同的铸件厚度、不同的使用要求,需要使用不同的涂料配比及操作方式。

凭着自身的勤奋进取,张宁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济南工匠”“齐鲁首席技师”和“山东省技术能手”

  “那时,钢锭模的模型内腔很小,我就钻进去刷,师傅在外面隔着砂箱交代注意事项。每次刷完酒精涂料出来都头晕目眩,看到照明灯都是好几个圈。”学徒时期的经历仍让张宁难忘,他也因此摸索总结出一套绝活,成了刷涂的一把好手,在省、市组织的刷涂技能比赛中多次夺冠。

  22年,“巧心思”练就“硬功夫”

  配砂、造型、浇注、刷涂……造型中的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配制砂子这第一道工序,其质量直接决定铸件的成败。凭着一副“巧心思”,张宁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不管什么样的砂子,他轻轻一捏,便知道砂子搭配比例、干湿程度是否适合;靠近一闻,便能判断出树脂砂的好坏。

对待铸件,张宁像“绣花”一样精细

  传统铸造业流行一句老话:“差一寸、不算差。”意思是说,在铸造产品中,一寸以内的误差都可以忽略不计。而与砂子打了22年交道的张宁眼里却容不得沙子,听不得“大概”“差不多”这些词。“每次造型时,他都要蹲好几个小时,不停地用钢片把模型打磨得光滑漂亮。”张宁的班组成员形容他对待铸件像“绣花”一样精细。

  靠长期实践积淀得来的经验和技巧,张宁都一一传授给班组成员,用言传身教影响着他们。问题不分大小、处理不分早晚,平日工作中的“小插曲”给班组成员们拧紧了弦。在张宁身上,他们不仅看到了一名师傅的师德,更看到了一名济二工匠的艺德。

  22年,传统工艺有了新突破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张宁和同事们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复杂铸件。这些铸件尺寸大、外形结构复杂、壁厚不均匀,对铸造这项传统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新要求。

  如何才能快速、高质量的造型、配模,从而保证铸件的尺寸精度?这是个精细活,砂型的紧实、芯子的位置、冒口的补缩、浇道的设置,任何一个细节把握不好,都会加大后续工作难度,甚至导致铸件报废。常常是下班很久了,张宁还在与技术人员探讨工艺流程改进。

工作中,张宁不断精进传统工艺,破解技术难题,以符合更高层次的生产需求

  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张宁掌握和积累了许多先进的铸造技术和方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平时生产中用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小改革、小创新更是举不胜举,实现了盾构机8米圆环、航空航天120吨床身等一个又一个高端产品的工艺突破,先后获评“济南工匠”“齐鲁首席技师”和“山东省技术能手”。

  夕阳西下,一件件精致的铸型静卧浇注区,等待着半夜时分千度铁水的洗礼。伴随着炽热洪流的倾注而下,最终定型成为高质量的铸件。看着注满心血的“作品”铸造成型,张宁犹如欣赏一件艺术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苑文飒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