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开山“金刚纂”再鼓“愚公志”

2021-10-12 06:46:03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李振

  济南南部山区金刚纂村11年开山辟路,如今乡村振兴中再探致富路——

  开山“金刚纂”再鼓“愚公志”

  ■编者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是见于《列子·汤问》的一则古老寓言。这则寓言传承了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也传承了千年。我们选取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的老典型——金刚纂村蹲点,看看这个“愚公村”怎样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再辟乡村振兴新路。

  □ 本报记者 李振

  弯弯曲曲的盘山路,探向大山深处。路旁的山楂树上,饱满油亮的红果挂满枝头。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锦绣川办事处的金刚纂村,丰收的喜色扑面而来。

  “这种大金星山楂鲜吃酸中带甜,味道特别好。”72岁的果农马传会摘下几颗果子,向来采摘的城里游客自豪地介绍起来。在这片远离城区的深山沟,种植山果、接待游客已是许多金刚纂村村民的生活写照。

  “好日子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像愚公一样一锤一锨干出来的。”这位白发老人的话,把我们的思绪带向这个深山腹地小村的历史和现在。

  立下愚公志——

  “老祖宗给了咱这么个地方,咱们不干谁干”

  “有女垫了栏,不嫁金刚纂”。金刚纂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山楂树下,马传会抬起手臂指向周边——小村东西北三面环山,早年进出村只有一条两米半宽疙疙瘩瘩、弯弯曲曲的小路,山楂、梨子卖不出好价钱,用小推车运到一半就颠烂了。

  “全村光棍40多个,还有30多个小伙子‘倒插门’去了外村。”说起那段往事,村党支部书记马广业记忆犹新。

  1994年,马广业新官上任,志气满满,走街串户向村民征求脱贫致富的点子,没曾想兜头一盆凉水泼来。“生在这样的穷山沟就是受罪的命!”“要是有好办法,老祖宗早就把穷赶跑了,哪会轮到我们!”

  看着老少爷们一个个低垂的脑袋,当过民办教师,也外出做过生意的马广业,摸准了金钢纂村发展的关键点:要想富,先修路;要修路,先得鼓起大伙儿战天斗地的信心。

  “不干就没盼头、没出路。老祖宗给了咱这么个地方,咱们不干谁干!”关键时刻,党员先上。马广业带着全村党员干部,用一个冬天修成2个蓄水池和扬程800米的提水站,告别人畜饮水难,让村民看到自己双手蕴藏着的力量。全村老少爷们的劲头,一下子鼓了起来。

  趁热打铁,他请来工程师勘探,从理论上证实了打通北岭、修公路直通济南城区的可行性。

  “你多大?”勘探工程师问马广业。“36。”他回答。“准备干到46吧。”专家的话没有吓倒他。

  “开山辟路确实难,十年不行,就二十年,这一辈干不完,下一辈接着干。就像愚公一样,早晚能把这大山打通。”在村民大会上,马广业把胸脯拍得咚咚响。台下,一个个拳头攥起来:“俺们跟着你干!”

  “那年11月29日一早开工,原定早上7点半出发,7点20分人就全到齐了。”马广业眼睛一红,修路的队伍里他推着小车走在最前,身后100多位村民,有老人、有妇女,大家扛大锤、拎铁锨,紧紧跟随。

  “修路的日子苦啊!”马传会说,冬天开工,大伙儿的手又受震又受冻,裂开一道道口子,却没人喊疼。大年三十一直干到中午十一点,才收工下山,回家过年。

  “大家的劲头儿足啊!”马智业是当时第五村民小组一分组的组长,带着一队五六十岁的老太太。“装车、推车、搬石头,妇女们干的都是壮劳力的活儿,装满石头的独轮车二三百斤,推起来就走。”

  金刚纂人一锤一锨铺就着出山之路。1995年底,他们填平了长80米、宽2米、深5米的山沟;将1530米长、5米高的石梁劈下;完成了长1930米、路基底部宽10米、路面宽8米的硬石路基铺设。1996年,下落36.7米的劈岭工程实施定向爆破。到2005年工程全部完工时,金刚纂人累计出义务工40万余个,动用土石方30余万立方米,把北去济南城区的路程从50公里缩短了一半。

  金刚纂人一斧一凿雕琢重塑着自己的精神脊梁:过去自怨自艾、不敢想不敢干的金刚纂人,昂起了头、挺起了胸,凭着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滚石上山的韧劲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耐力,克服了前进路上的困难!

  拧成一股绳——

  “办成事要发挥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

  路通了,人来了。藏在深山的金刚纂村,掀开了乡村发展新篇。

  这些日子,本该参加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的马广业一直没离开村里的工地。“去年景观和配套建设因为疫情耽搁了一段时间,今年春天重新开建,一天也不能耽误。”他带记者来到了村南的葫芦湾景点,环湾200米长的花岗石栏杆和360平方米的石板路面、从老泉引来的泉水汇聚成的10个小水塘、形似蒙古包的模块式民宿房、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十二生肖打卡点,都是在这半年加班加点完成的。

  不只是他,村民们也行动起来。“趁着还能活动,给村里再留点儿啥。”73岁的老石匠马现元在塘边叮叮当当地整修石块,与他一道的,还有同是“70后”、参加过当年劈山修路的村民杨圣春和马现泉。

  “大伙儿的事情大伙儿办。”杨圣春说,从修路那会儿起,金刚纂人的心就拧成了一股绳。“几岁的娃娃干,80岁的老头儿干,就是在济南城区上班的周末也回工地干。”他回忆,当时就连身体残疾的村民赵富东也来了,干不了重的,他就搭个窝棚住在山上看工地,除夕夜也不肯下来。大年初一叫他回家吃饺子,他死活不肯下山,说“路不通,吃啥也不香”。

  一条路让村两委班子认识到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也让村民尝到了团结才能进步的甜头。金刚纂村遇事多商量,人人关心参与村中事的清正风气,从此远近闻名。

  “村里要干什么事,村两委研究后必须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军业说,30个村民代表无偿议事,议事结果第一时间向村民公开,赢得了村民信任。

  “所有政策村干部带头执行,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村主任马素平说,当年修路时所有人的出工记录全部记在工分本上,不够工作量标准的,村干部带头补。

  没人甘当村子发展的旁观者。为了保证水质,村里的旱地水窖需要加装沉淀池,常规方法是水泥沙土就地拌料就地砌建。可水窖分布广,光建筑物料运输就是个麻烦事,于是马广业找到在外搞建筑的村民马现金。马现金二话不说答应下来,几经研讨设计拿出了新方案——预先浇筑制作沉淀池,安装时直接将其放在挖好的坑位上即可。现在,遍布金刚纂山岭的近800个旱地水窖基本都安装了马现金制作的沉淀池。

  为了方便村民维护农作物,这些年金刚纂村陆续修建了总长3000多米的生产路,占用了60多户村民的耕地,村两委带头腾地整地,村民没有一句怨言。“办成事要发挥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只要班子带头,村民支持,就没有干不成的事。”马广业说。

  一代接着一代干——

  “认定了目标,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修路难,致富更难。”这是马广业这些年带领金刚纂人想方设法谋富裕的深切感受。

  长毛兔喂过,林下鸡养过,茶树菇种过,但终因市场、政策、产量等原因宣告失败。当上过,亏吃过,马广业还是不认输:“11年修路经历中我们学到了一条——干事不能怕跌跟头,认定了目标,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正如他在村两委会上说的,致富路上任务少不了,困难少不了,更需要金刚纂人发扬愚公精神,攻坚克难,把乡村振兴蓝图绘到底。

  一年又一年的探索尝试,金刚纂村山区特色种植的思路慢慢清晰起来:跟平原地区追求规模效益不同,山区发展种植业必须走精品路线,种植模式要绿色,并且契合至少未来五年的市场发展需求。

  “村里引进的旱地越夏西红柿是个好品种,一咬一口沙瓤,不打药、只施农家肥,价格比普通西红柿贵一两元也不愁卖,城里客户订蔬菜礼盒指明要它。”种植户马守柱说,不过种第一茬时裂果落果一片,后来经过农技专家指导才知道,新品种喜阴凉,水不能大、温度不能高。几经实践摸索,现在村里的山沟里、山脚下合适的地块几乎都种上了旱地越夏西红柿,总数达到了1万株左右。

  路子越蹚越宽阔,前景越来越明朗。金刚纂村有种梨树的传统,村民熟悉梨树的种植栽培和虫害防治。在此基础上,马广业带领大家引进了一年三季结果的高产梨种——秀丰梨。“去年村里近百亩秀丰梨的产量达到了8万斤。”马广业说,村里正考虑建设加工车间,把秀丰梨做成单独包装的真空蒸煮梨,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特色种植的附加值。

  金刚纂村阔步向前的队伍中,“新愚公”正在入列。

  最近,30岁的刘静结束了城里打工的生活回村了。刘静在外也体验过农家乐、民宿,她觉得论自然风光金刚纂不比其他地方差。“那么高的岭都挖得透,俺村乡村旅游也一定能搞好。”刘静计划开个自媒体账号,通过互联网向外面的世界介绍金刚纂的绿水青山、风土人情。第一条她就打算说说这条“愚公路”,让城里人感受一下金刚纂人的精气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