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从刚开始靠“寅吃卯粮”勉强度日、因“没有余粮”遭家长“堵门”,到成立“过渡校”让符合条件的孩子“应上尽上”,再到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建设、瞄准全市“第一方阵”绘制教育强区新蓝图……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的天桥区,在全国城镇化进程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成功走出了一条解决“新市民”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的道路。
“‘过渡校’不仅让孩子有学上,还把他培养成了‘区三好学生’,我想想都像是在做梦一样。”提到“过渡校”,济南市天桥区泺新小学学生吴雨恒的爸爸吴雷说。
吴雷口中的“过渡校”,是天桥教育不断迈向高位优质均衡的重要教育载体。
2016年,面对全区生源剧增却无一学位可扩的困境,天桥区教体局通过资源调配成立“过渡校”——设立一所学校,先让当年符合政策但没有学位的外来务工子女新生入学,待有新的学校建成,再适时迁出。并同步加快了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2021年,随着最后一批学生搬到新学校,“过渡校”集体退出天桥教育历史舞台。
5年时间,共有4所“过渡校”让3105名“外来娃”在天桥区实现了“上好学”的小愿景。
这既是学位的过渡,也是命运的摆渡。如今,随着全区教育强区战略的推进,大批优质资源被引入天桥。天桥学子正乘着天桥教育强区的发展东风,在“一座城”的温暖中,续写着闪亮的成长故事。
一个学位成全“一家团圆”
5年时间让3105名“外来娃”上好学
“当时没有别的奢求,只要孩子有学上就行。”回想起2014年刚来济南工作时的心情,吴雷坦言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只想一家三口团团圆圆地待在济南。
但吴雷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天桥教育正“难”字当头。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涌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不断增加。 2012年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占全区新生总数的57%。“57%这一数字让我们意识到必须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攻克。”天桥区教体局局长张萍说。
在尝试通过改扩建学校、挤占功能室、扩大班额等“寅吃卯粮”的方法增加学位后,全区很快到了“无一学位可扩”的状态。2015年,供需矛盾达到了最大化,近千个学位、近30个新生教学班的空缺,让天桥教育人的压力大到了极致。
“没有学位,一切都是空谈。既然今年用一个学校的体量可以解决,那就找一个学校让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先有学上。”张萍说。
面对困局,天桥区教体局大胆启用了一个尚无先例的解决方案。经多方搜寻,天桥教育将视野聚焦到了等待拆迁的泺新小学,并仅用4个月时间将学校重新翻建,第一家“过渡校”应运而生。
2016年9月,包括吴雨恒在内的24个班的1035名一年级新生高高兴兴入了学,成为泺新小学“过渡校”第一批学生。这在济南教育史上史无前例。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新学校,学校做足了开学准备,仅家长接送方案就备了三套。”时任泺新小学校长郑研至今都难忘开学时的场景。
泺新小学的顺利开学有效缓解了学位压力,但面对2017年的一组数字,天桥教育再次行动起来。
天桥区教体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魏菲介绍,2017年天桥区的小学毕业生共计5710人,但新市民子女及随迁子女的数量近8000人。为了保障更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顺利入学,天桥区又将原济南第十三职业中专改造为汇贤小学;2018年又将济南市技师学校改造为“技师北过渡校”。2020年,瑞景中学作为“过渡校”投入使用。
5年时间,4所“过渡校”共为3105名“外来娃”提供了学位,让天桥区所有有上学需求的孩子全部入学。
一个学位成全的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正如在“技师北过渡校”工作了5年的教师钱君所说:“每天放学后,看着孩子们幸福地扑向爸爸妈妈的怀抱,那一刻我明白了‘过渡校’存在的意义。”
“过渡校”办学质量一点不含糊
分流时,八成家长想让孩子
留下继续就读
天桥区教体局副局长亓连喜至今仍然记得,当初在为“过渡校”配备教师队伍时的情景。“为了兼顾教师的个人情况,我们拿着花名册,以‘过渡校’为坐标,用高德地图测量每个教师住址距离的远近。”亓连喜说,“全校都是低年级学生,课间执勤、习惯培养、家校沟通……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没有一个老师诉苦,他们是天桥教育的有功之臣。”
在几所“过渡校”中,“技师北过渡校”的办学经历最为波折。2017年,在校舍还未交接完毕的情况下,“技师北过渡校”校长邱聪慧临危受命带领23名教师到黄河双语学校临时借地办学,直至2018年学校才迁回技师北校区,2019年才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校名:济南市天桥区汇安小学。
5年间,汇安小学共接收了50个班的3000多名学生。人数最多时,全校有37个班。但不管办学场地在哪儿,不论学校校名是什么,汇安小学的教学质量从未改变。
在借地办学期间,学校带领孩子们举办了“台阶上的合唱节”“过道里的音乐会”,还创设了游戏化的考试场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平日里,老师悄悄给孩子买羽绒服、周末主动帮孩子们补课、牺牲午休时间指导后进生更是常有的事儿。曾在汇安小学担任班主任的崔莉说:“在‘过渡校’,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得失,一门心思为孩子好。”
而在邱聪慧看来,汇安这个名字寄托着天桥教育对学校“汇教育智慧,安万千家庭”的期望。她一直在不断地思考,要将“过渡校”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我想她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开心、让家长安心、让老师舒心的温暖的家。即便有一天学生离开学校,也会让他们带着阳光和自信走向新的学校。”
事实上,几所“过渡校”在办学时并没有局限于“过渡身份”,而是着眼于每一名学生一生的发展。泺新小学的家庭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汇贤小学与家长成为志同道合的“好伙伴”;瑞景中学“过渡校”则用爱心化解着学生和家长的“过渡期小焦虑”。
家长们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观望、犹疑到后来的笃定、踏实。他们的自发宣传甚至让其他学校的一些家长动起了“把孩子转到‘过渡校’”的心思。
2018年,泺新小学第一批学生分流时,学校进行了一次意向调查。是继续留在“过渡校”,还是转去高起点的新建校?面对这一选择,竟然有近80%的家长选择让孩子留下。“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百分百的。”时任泺新小学副校长谭晓庆说。
同样,在汇安小学分流时,很多家长不停地问学校“能不能不走了”,有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时迟迟不愿提交,直到平台关闭前一分钟才发送申请。
“从入学第一天,到学校存在的最后一天,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么认真负责,很多画面就像是刻进我心里一样。”“没有别的报答方式,只有更好地为这个城市工作。”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这样表示。
双线并进,21所新学校“上线”
“学生等学校”变身为“学校等学生”
从汇安小学分流后,翟笑涵和杨婧敏成为天桥区兴麓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学生。与她一起到新学校报到的,还有原汇安小学15个班、原瑞景中学“过渡校”6个班、二十九中学小学部18个班的学生。为了让孩子们更快适应新环境,学校保留了原来的班级组合,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来的师资配备。
“在做校园文化设计时,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暖’,我要让这些漂泊在外的孩子感受到的家的温暖。”兴麓小学校长马艳说,为了迎接孩子“回家”,学校在设施配备上优中选优,把经费都花在了刀刃上:由学生代表一一试坐,从近20套样品中选中课桌椅;经多方询证,为每个教室配备造价不菲的智慧黑板、护眼灯;在教室里为每个孩子配备收纳柜,帮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翟笑涵说,她最喜欢教室里的护眼灯,鹅黄色的灯光洒在教室和课桌上,让她感觉格外温暖。杨婧敏则对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及各类功能室雀跃不已。据兴麓小学五年级四班班主任王军介绍,开学后不久,班里孩子就给校长写了一封信,针对他们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提出了建议。“我从这一举动中感受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新的学校和生活,有小主人翁的意识了。”王军说。
兴麓小学是天桥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建设、高起点发展新建校的一个生动缩影。其实,在解决学位问题上,天桥区打出的是“双线并进”的组合拳。一条线是过渡校的建立,另一条则是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为推进新建校建设,天桥区政府成立“中心城教育设施资源优化配置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挂帅,相关区直部门和街道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区教体局成立“配套学校建设工作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项目进度。
配套学校建设工作组负责人李治一介绍,目前项目组共有8人。为了加快项目推进,组员时刻保持和开发商、相关部门的紧密对接状态。在工程的冲刺期,他和组员经常连续多个24小时驻扎在工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9月1日必须能开学。”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天桥区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2个,已竣工并投入使用项目21个,新增学位3.7万个。与此同时,天桥区高度关注老城区教育资源的改善提升,完成老校区改扩建项目8个,补充学位4990个。此外,天桥区每年还投入4000万元以上资金,对老城区学校进行综合改造和专项改造。“对比非常明显,前几年是学生在等着学校建成,今后将是学校建成了等学生来。”李治一说。
教育强区战略绘制“新蓝图”
天桥教育瞄准全市“第一方阵”
根据当初填报的意愿,吴雨恒继续留在了转化为普通小学的泺新小学。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他接连获得各类荣誉,各类证书将家里的大纸箱了填满了大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桥区三好学生’。我想不到孩子能拿到这么重的奖。”吴雷开心地说。
目前,吴雷一家已在天桥买了房子、生了二孩。吴雷规划着,等二宝上小学,还让她在泺新小学就读。
正如吴雷的经历一样,很多家长在天桥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也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他们因“过渡校”而留下,又因“过渡校”升华了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而稳稳托举着孩子成长、家庭幸福的天桥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升级。
2016年起,天桥区坚持“纵向分层、横向联盟,纵横结合、多维并进”发展路径,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进入2.0时代。2020年9月,天桥区教育强区工作会议召开,天桥区委书记韩伟确立了“到2025年天桥教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市‘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将教育发展摆到了“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工程、重大民生责任、重大强基之策”的高度,为全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近几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天桥教育锚定“建设教育强区”战略目标,聚力攻坚,重点突破,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区域“爱生学校”项目本土化实践研究成果荣获“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推荐参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加快本土名优学校品牌化建设,汇才教育集团助推新建学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宝华学区品牌效应集聚并逐渐辐射,京师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正式落户天桥;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完成第二轮校长职级认定工作,开展九期校长先锋讲坛,全面提升校长管理“五力”;实施卓越教师“进阶式”培养,区域案例、骨干教师培训案例均入选教育部课例研修案例集;聚焦“劳动周”主题活动,打造劳动教育新路径;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作为山东省唯一区域,入选教育部“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被评为“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创新“天桥e家”家长学校,成为全国首个以家教资源支撑的家长学校。
今年是实施“教育强区”战略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天桥发展“1339”战略的收官之年,更是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的崛起之年。站在新起点,天桥教育将创新求变,在唱响教育品牌、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大幅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向“建设群众认可、家长满意,学生成长、全面发展,优势凸显、品牌响亮,改革有力、充满活力的教育强区”这一愿景大步迈进。
而“过渡校”的谢幕,正是天桥教育格局的扩大和教育人为民办实事、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的写照,也是区域教育与城市发展之间休戚与共的最佳注脚。
“我们将从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天桥发展定位两个层面正确认识和把握‘崛起’,让教育真正成为天桥崛起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亮的‘金招牌’。”张萍表示。
初审编辑:张兴华
责任编辑:张娜
4月19日,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济南市代市长于海田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济南将建成高标准农田27.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95万吨,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详细]
4月19日,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济南市代市长于海田作济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济南将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引进高层次品牌首店50家以上,加快全省非遗食品一条街规划建设。[详细]
近期,济南核酸检测贴纸“辛弃疾”火了,还登上了热搜榜。广大市民纷纷点赞,并表达了集齐收藏的强烈愿望。由济南著名历史人物辛弃疾、扁鹊、秦琼组成的济南“吉祥三宝”之“泉城抗疫天团”一时间成了市民的热追对象,大大激发了全民核酸检测的积极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