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逸群
苏轼书迹《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及拓片
苏轼先后两次经过齐州,所停留时间均不长。第一次到齐州除了与老友李常相聚欢饮之外,还结识了后来又多次交往的道士吴复古。而第二次经过齐州时,苏轼为了给过世的父母祈福,欲给长清真相院全阳塔捐献舍利,后来还为此留下了一件精美小楷书法作品——《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与“神奇道士”吴复古之交
第一次来齐州时,苏轼第一次遇见了吴复古——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他是“神奇道士”。
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揭阳县蓬洲都(今属汕头市)人。熙宁二年(1069),吴复古游登州。登州位于胶东半岛,面临北海,万里波涛,雾霭云烟,像是神仙所居之处。吴复古从北海得到了12块美石,他不远千里乘海船之便把这些美石运回了老家。后来,苏轼把这个奇人寻访奇石的故事写成小品文《北海十二石记》。吴复古游登州之时,李师中任登州太守。后来李师中改知齐州,吴复古又跟随他来到齐州。这时苏辙尚在齐州,见到吴复古后写了诗作《赠吴子野道人》,说他“食无酒肉腹亦饱,室无妻妾身自好”。
苏轼来齐州时,吴复古尚未离去。这是两人初次会面。想来吴复古很可能是精神矍铄、仙气飘飘之人,充满了世外高人的气质。吴复古一见到苏轼,就说了很多出世的道家思想主张,他练气功、服丹药,毕生剩余的时间试图追求长生不老。苏轼不可能像他那样躬身实践,却也欣赏吴复古的言谈。苏轼作《问养生》一文,向吴复古询问养生之道,得到的答案是:曰和,曰安。在文章中,苏轼详述了吴复古论述的何为和,何为安。
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
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见者莫不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苏轼《问养生》
此时吴复古已经70多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展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让苏轼折服。而苏轼高洁洒脱的人生态度也让吴复古十分钦佩,以至于此后他不远千里给苏轼传递信息。后来的20多年中,两人还有多次不可思议的交集。林语堂称,吴复古是一个怪人,曾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这个人从事何种活动?以何为生?与苏轼要好是不是有所求?不过他似乎从来没有有求过苏轼,也不曾通过苏轼转求他人。多数时日,人们不知道吴复古流落何方,但是他会忽然和苏轼相逢。
元丰三年(1083),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吴复古曾到黄州探望。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流放岭南时期,在南雄和广州之间又遇到了老友吴复古。从此之后,流放期间的苏轼一直和吴复古交往密切。
绍圣五年(1098)三月,神奇道士吴复古又出现在海南岛,与苏轼同住了几个月。他还带来了朝廷会派人来视察并报告受贬谪大臣情形的消息。
元符三年(1100)五月,吴复古又来到苏轼身边,告诉他遇赦的消息。离开海南岛时,苏轼和吴复古、儿子苏过等一起渡海。他们一起到雷州去探望秦观,随后吴复古又飘然而去。
关于吴复古的离世,有一说法是于1100年从番禺往清远途中病终,终年96岁,当时苏轼在真州闻讯后写了《祭子野文》;林语堂的考证则是,苏轼一家北归,乘船前往南雄时,吴复古和一群和尚追上了他们,随后他们一起在船上盘桓了几天。“忽然吴复古生了病,不久死去,就是那么简单省事。临死时,苏轼问有什么嘱托,他微笑一下,闭上了眼。”在林语堂的记述中,吴复古之死也充满传奇色彩。
回过头来看苏轼在齐州停留月余的这段时间,虽然未见到苏辙,还是与弟弟家人和老友李常等度过了比较愉快的时日。苏轼记载,虽然自己酒量很差,在齐州这段时间经常与李常“纵谈剧饮”,喝的几乎把头都浸在酒里。这趟行程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后来所作的诗文中,苏轼曾多次提及。
作于元丰元年(1078)的《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一诗末句:“还把去年留客意,折花临水更徘徊。”回忆的是一年多以前在齐州泉畔折花的美好场景。
作于元丰二年(1079)的《次韵李公择梅花》一诗中,苏轼也有句云:“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
在《与几道宣义》的信中,苏轼也曾深情回忆这段经历:“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
舍利塔地宫文物保护碑 济南时报·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摄
为长清真相院全阳塔捐献舍利
苏轼第二次来济南是元丰八年(1085)秋,这次停留的时间应该更短。
1085年四月,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朝廷形势风云变幻,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又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实际上等同于副宰相。差不多同时,朝廷允许苏轼在太湖边居住,于是苏轼一家于当年五月到达在宜兴的湖边新居,他自己也相信将要在这里安度晚年。不过到宜兴后还不到10天,就得到朝廷派他到登州(治所在今蓬莱市)做太守的消息。苏轼在一首诗中把自己比作不再贪恋天山牧野的良马,并不是非常情愿前往登州,不过还是接受了新任命。这一年,苏轼48岁。
六月,苏轼出发前往登州,他乘船绕着山东半岛而行,于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不过,到达登州后仅五天,苏轼又接到了让他进京担任礼部郎中的任命。于是苏轼又马上返京,途经青州、齐州、郓州,于元丰八年年底到达京都。
来到长清真相院时,苏轼稍作停留。在这里,苏轼得知该寺院住持僧法泰所建13层砖塔(名全阳塔,今已不存)未有葬物,于是便欲将其弟苏辙所藏的释迦舍利捐献出来,为已过世的父母祈求“冥福”。两年后的元祐二年(1087),法泰赴京师(今开封)找到苏轼,拜请舍利,并请苏轼撰写塔铭。出于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父母的敬重,苏轼郑重其事地用小楷写下《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然后又赠法泰“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
法泰回到长清后,请工匠据苏轼书迹将该文刻勒于石,盖在释迦舍利石函上,安置在塔下地宫内。法泰去世后,真相院的继任主持文海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也据苏轼书迹刻石一块,这块复刻品砌于塔身底层。800年来,因为慕名来观赏者往来不绝,复刻品字迹多漫漶不清。
1965年,原刻石在全阳塔地宫中出土,现被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珍藏。这块石灰岩质碑刻长83厘米、宽62.5厘米、厚12.5厘米,石面刻有文字的部分被磨得很光,下方空白部分尚有22厘米未经磨光。志文为阴刻小楷书,从右至左22行,每行少则6字,多则25字,全文一共479字。这篇塔铭书法用笔丰腴跌宕,字字神完气足,堪称苏轼平生所作小楷精品。
这块碑刻之所以珍贵,还因现存完整的苏轼书法碑刻比较少见。苏轼去世几年后,宋徽宗重用蔡京。由于苏轼生前与蔡京政见不同,所以蔡京“诏毁三苏文集”,苏轼在各地所书的碑刻也大多被毁,传世的苏碑其实多为后人重刻,绝少原刻。
在龙山,与宋祁之子宋宝国会面
这次在齐州停留时,苏轼还到龙山镇看望过宋祁之子宋宝国。宋祁(998—1061),北宋著名诗人,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宋宝国非常崇拜王安石,将王安石所书的《华严经解》示之,并请苏轼为之作跋。于是,苏轼便为其作了《跋王氏华严经解》一文。
予过济南龙山镇,监税宋宝国出其所集王荆公《华严经解》相示,曰:“公之于道,可谓至矣。”予问宝国:“《华严》有八十卷,今独解其一,何也?”
宝国曰:“公谓我此佛语深妙,其余皆菩萨语尔。”予曰:“予于藏经取佛语数句置菩萨语中,复取菩萨语置佛语中,子能识其是非乎?”曰:“不能也。”
“非独子不能,荆公亦不能。予昔在岐下,闻汧阳猪肉至美,遣人置之。使者醉,猪夜逸,置他猪以偿,吾不知也。而与客皆大诧,以为非他产所及。已而事败,客皆大惭。今荆公之猪未败尔。屠者买肉,娼者唱歌,或因以悟。若一念清净,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乎?”宝国曰:“唯唯。”
全文不足300字,与其说是一篇跋文,倒不如说是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批评王安石并未真正参透佛法,强分“佛语”与“菩萨语”是在梦中说话。苏轼以河阳猪失而复得故事讽喻迷信。
这次离开齐州后,苏轼后半生流落在江南、岭南、海南岛等地。这两次短暂的济南之行,也是齐州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