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双展同启,230余件晚期铜器、133件清至民国全形拓精彩亮相

2023-11-23 10:48:32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钱欢青

山东博物馆双展同启,230余件晚期铜器、133件清至民国全形拓精彩亮相

  11月22日,由山东博物馆主办的“器以载道——山东晚期铜器的古意与新义”“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艺术展”正式开展。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山东博物馆双展同启,230余件晚期铜器、133件清至民国全形拓精彩亮相

山东博物馆双展同启,230余件晚期铜器、133件清至民国全形拓精彩亮相

  11月22日,由山东博物馆主办的两大新展正式开展。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11月22日,“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艺术展”“器以载道——山东晚期铜器的古意与新义”两大新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双展联袂开启,展现了金石学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古人仿古、今人传承的精神内涵。据悉,本次双展持续至2024年3月21日。

  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表示,本次“双展”,是山东博物馆通过梳理馆内藏品和省内相关藏品,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精心打造的,“双展”通过230余件晚期铜器、133件清至民国全形拓等相关展品,全面呈现晚期铜器的种类、用途,系统展示清至民国全形拓的技艺、历史和艺术价值,再现山东金石学蔚然成风的历史。

  全形拓:相当于为器物“拍摄全身照”

  全形拓是一种将金石器物立体形态高保真地墨拓到纸张上的传拓技法,相当于为器物“拍摄全身照”。明清时期,山东地区金石学名家辈出,特别是在全形拓技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形拓作为金石学家的伴手礼盛极一时,是一门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是中国拓片技艺发展的顶峰,体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创造。

  “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艺术展”依托山东博物馆馆藏丰富的全形拓精品,分为“古物图示之溯源”“金石契友之新宠”“器物流失之拓存”“全形拓艺之流变”四个单元,通过馆藏全形拓作品及其他古籍等约70组133件,让观众感受全形拓技艺的发展流变及其背后的人物内涵和艺术价值,回顾那段清末民国百年间金石学蔚然成风的历史。山东博物馆馆员张祖伟表示,如今全形拓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全形拓成为展览的一个热门领域,已经有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举办过以全形拓为主题的展览,都取得不错的反响,但“与他们这些展览都着重强调全形拓技法的表现能力、艺术观赏性不同,我们这次全形拓展是基于对山东在传统金石学以及全形拓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基于全形拓是金石学的图文文献及金石学家金石交游媒介的基础上而策划的”。

  张祖伟表示,本次展览有四大看点:“一是全形拓技法表现器物的艺术性、观赏性。二是展览角度新颖,突出了全形拓的金石文献价值。三是为了突出全形拓在极端情况下的文献价值,特意设置了“器物流失之拓存”,制作了“馆藏全形拓商周原器流失海外或下落不明表”,让观众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其文献价值,了解清末民国文物流失及损毁的严重状况。四是本次展览展出的全形拓,名家监拓、名家藏、名家题跋者众多,是辅展文物,比如金石著述,也特意选择未刊刻过的比较稀见的文献。如清末山东政府对辖内金石资源进行调查而编写的《山东全省金石造像墓碑调查表》,说明当时官方已经有了摸清文物家底的意识,甚至有主动保护的意识,只是时代所限,未能真正实施,是非常难得的一部文献。再比如李璋煜的金石拓本集,有其女婿陈介祺的考释题跋,平时亦难得一见。”

  晚期铜器:古人钟爱“复古风”

  青铜器源起于史前,兴盛于商周,历来在国家礼仪、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青铜时代的落幕并没有让青铜器也一并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伴随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历经沧桑。从先秦时期的礼重、汉唐的沉寂,到宋元的复生与转变,再到明清的仿古与新意,在传承、通变、开放中不断创新。这些器物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宗法制度仍然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继承延续,沉淀为支撑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山东博物馆馆藏晚期铜器涵盖宋至民国,跨度千余年,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器以载道——山东晚期铜器的古意与新义”从晚期铜器的角度出发,通过“序厅”“仿古的执着”“新古的变革”和“集古的大成”四个单元,展出山东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230余件,辅以场景、视频,尝试解读晚期铜器背后所承载的儒家理想、祖先崇拜和文人雅趣,向观众展示我国晚期铜器寓古于新、守正创新的发展情况。

初审编辑:刘大帅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