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和2019对比”的背后:乐观也是生产力

2019-12-02 14:09:16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原标题:乐观也是生产力

年底将近,一条“2017和2019对比”话题开始风行,大家乐此不疲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晒出2017年和2019年的对比照。充满个性的自我总结,古灵精怪的配图,让人忍俊不禁。

自我总结本来是严肃的话题,特别是一到年底,很多上班族都要按惯例盘点过去一年的得失功过。可这种总结一到网络上画风就变了。自曝和自嘲成了主要姿势:自曝,曝幸福、曝收入、曝美貌;自嘲,嘲头发数量、嘲收入、嘲情感状态,没有什么不能撒开聊的。很多配图明明讲述的是“扎心事”,画风却依然非常欢乐。

两张图,自然不可能囊括生活的全貌,但是足以让大家看到,比起悲观无力,当代中国青年更希望展示的是风趣幽默、积极乐观的一面。可别小瞧了这种乐观向上的选择,乐观也是生产力。

当一名合格的现代人,压力不小。那些动辄“10万+”的流行网文,往往传递着这样的焦虑: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接触不到好的圈层,第一份工作决定了你的起点,30岁前搞不定婚恋对象注定要当“单身汪”,女人生了娃就别谈什么事业了,孩子这样培养才能不输在起跑线……种种标准和要求,都在试探考验现代人的承受力。

正是这些压力,不断激发人的潜力,贡献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并最终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所以,压力之下的乐观选择,才更需要被珍视和呵护。脱发也好,发胖也好,失眠也好,没时间谈恋爱也罢,都是压力之下的副产品。如何看待这些副产品?用自嘲和调侃化解一下吧,笑一笑或者说出来让大家笑一下,没什么大不了,明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失去乐观,失去斗志,人生就会进入一种持续低迷不振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日本“低欲望社会”得到典型体现。根据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的概括,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表现为:人们对于占用资源或者投资消费拥有极低的欲望,特别是年轻人胸无大志,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育。

集体情绪和奋斗姿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有学者认为“积极思维就是经济力”,“2017和2019对比”中洋溢的乐观精神,就是积极思维的典型体现。倘若不再奋斗、自甘堕落、沉迷于悲观的“丧文化”“宅文化”,无疑将挤压乐观的生存空间,甚至使得刺激经济的政策失灵,导致整个社会失去活力。放眼全世界国家发展历程,新兴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很快,正是得益于人民对改革充满着热情和积极性。而负面消极思维,则拖累了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步伐。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刻,积极思维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更进一步,乐观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生活的关注,更涵养了年轻人对社会的责任。比如,我们还能从这场对比中,看到“2017年,种下了帮助留守儿童的愿望;2019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这种“自我表扬”式的晒照,由己及人,让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个人与自己产生关联。这样的社会,不缺希望。

别小瞧了这场网络狂欢中的乐观精神。一个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社会,和一个念叨着“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社会,不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集体精神风貌,也可能代表了人们不同的命运归途。(张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