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霜降

2020-10-23 09:58:19 来源: 太平人家 作者: 孟祥宾

  秋深叶黄,寒露从天而降,霜降来了。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渐转冷,初霜已经出现,冬天即将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的“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寒霜看似很漂亮,却有着让人间为之色变的坏脾气,如果把这些晶莹雪白的霜粒看成仙女的话,一定是被天帝娇宠惯了的小女儿,刁蛮任性,它既不像雪花那样柔顺,也不像春雨般知性,更不像露珠通达人心,生性就有冷若冰霜的坏脾气。但霜降不可或缺,它是由秋入冬的桥,由繁忙转为悠闲的季节之门。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关于霜降的第一候,一种说法是,人们在这个节气中捕获猎物,以兽祭天;另一种说法是,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之后再食用。随后,在黄河流域,树叶开始枯黄掉落,蛰虫也开始伏在洞穴中,准备进入冬眠。

  记得陆游在《霜月》中所写的“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正是对寒霜的细致描写:它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深秋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层被,散热很多,气温常会骤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的霜花。

  有关霜降的诗句古人写了许多。刘长卿在《九日登李明府北楼》的诗曰:“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而李商隐的《霜月》更令人玩味:“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青女和嫦娥都不怕寒冷,她们跑到月宫里去比较彼此的容颜。

  白居易在《村夜》诗中写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丛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在一望无际的荞麦田上,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李白《静夜思》则别有一番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霜降日所写,但月是秋日明,所以必定写于深秋,望天宇湛蓝,皓月当空,月色如水,自然引起诗人的丰富联想。

  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唐代张继那首《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不仅堪称描写霜降景色的上佳之作,它还被谱成了曲子,许多歌手曾为之传唱,风行一时,颇有影响。

  其实,霜降节气间最大的亮点,就是迎来每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登高,赏菊吃糕,佩茱萸等,民俗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老济南人每逢重阳节总要去千佛山赏秋菊、赶庙会,或游趵突、逛明湖、看菊展,这个时节的香客游人可谓络绎不绝。加之霜降时百花凋零,唯独菊花盛开,争奇斗艳,“撑住残秋是此花”,所以激起诗人们为之咏诵歌之,寄情于诗中。

  明代诗人蔡经在其《同张侍御登历山对华亭二首》中就有“经缘采菊秋将遍”的诗句,而清代诗人秋日登千佛山时所作的诗中此类诗句更多,比如朱崇勋的“寒烟笼涧菊”,傅桐的“野菊冒霜开”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诗句更是叫绝:“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然而,诗人们面对霜降节气间草木枯黄的暮秋景色,自然要托菊言志,借菊抒怀的。晋代陶渊明有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元稹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是脍炙人口。

  这使我想起一句俗话,叫作“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它表达了人们在迎接霜降的同时,企盼着来年会有个好收成。漫步婆娑多姿的菊花丛中,虽值霜降时节,寒意盈怀,却似觉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寒意被驱走,笑声尽相闻,人们寄望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图/孟祥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