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千年古城,十年蝶变,济南市历城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对标市委“拉高标杆、勇挑大梁”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持续跃升,由“昔日郊区”蝶变为“实力强区”,发展足迹深深印刻进这份“成绩单”上——
地区生产总值从634亿元增加到1166亿元,连续跨越5个百亿大关,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由第30位到跻身前10名;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从28亿元增加到124亿元,十年间翻了两番,连续3年突破百亿大关,总量跃至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累计完成6370亿元,总量稳居全市首位;常住人口增长41%、达到113万,综合实力站稳全市第一方阵。历城区连续8年入选“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2021年成功上榜“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十年来,抓党建、抗疫情、兴产业、惠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历城区正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聚力推进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刚刚公布的2022中国企业500强和制造业500强榜单中,济钢集团重回榜单。此前,济钢集团曾是这份榜单的“常客”。2017年,济钢主业关停,走向转型之路。“无钢”济钢用5年时间重回榜单。这是历城区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城区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进区。
动能转换成果显著。历城区坚决打赢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全面关停济钢等87家高耗能企业,单位GDP能耗强度降低77%,为全市完成节能降碳任务作出了首要贡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功引进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海康威视、浪潮IBM、融创文旅城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建成启用空天信息研究院、齐鲁制药制剂园、陆港大厦等一批重大载体平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新兴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形成规模。十年来,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228个,完成投资2577.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从12.3%大幅攀升至67.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突破33%,三次产业结构从5.6:45.8:48.6优化调整为2:26.6:71.4,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49%。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山东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济南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成功落户,各类人才总量超过22万,先后荣获全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入选全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榜”。近年来,历城区技改投资高速增长,今年1—7月份增长224.9%、位居全市第一。
如今的历城,经济质态更优,创新活力更强,正以无限的潜力、蓬勃的朝气、充足的动能蓄势腾飞。下一步,历城区将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经济质效;树牢“项目为王”理念,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在历城东部,塔吊频繁挥动,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已然崛起成势;在东北部,海铁联运班列在汽笛声中缓缓发动,“空铁公水、四港交汇”,高端物流商务集聚区紧密布局,区域性综合贸易枢纽全面铺展开来;目光转回到百年洪楼片区,传统文化与前沿时尚碰撞出城市独有的韵味。
过去十年,历城区从“昔日郊区”中“破茧”,城区面积大幅增加。唐冶、华山、东站、彩港、郭董等片区旧貌换新颜,累计完成112个旧村改造,供应土地10.3万亩,城镇化率由62.4%提高到84.8%,发展空间实现跨越性拓展。
服务配套日臻完善。高铁“米”字形布局在历城交会成网,济南东站畅联省会经济圈,轨道交通实现换乘运行,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全面建立,全域发展协同推进。
“东强”奋力起势,临港经济开发区易地新建,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济南国际贸易中心、济南国际陆港等片区建设如火如荼;“中优”加速突破,“全福河特色风貌带”启动实施,山大科创城、双创总部基地“蝶变新生”,印象城、中海环宇城、德云文化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纷纷落户。
如今的历城,老城与新区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历史和现代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城。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7月21—23日,2022中国草莓种业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优质草莓苗展示会在历城区举行,吸引全国各地行业从业人员前来观摩。在历城,草莓已经成为带动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产业,已形成一条覆盖组培育苗、有机肥料、科技种植、文化创意、电商销售、订单农业、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十年来,历城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深耕草莓、种业、观赏鱼等优势产业,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云台山田园综合体、奥克斯奶牛等优质项目开工建设,“莓丽谷”入选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2家,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脱贫攻坚决胜收官。18个贫困村、7355名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村集体年均经营性收入达到9万元以上。
城乡融合取得突破。港九美丽乡村示范区、荷花路“水美乡村”、彩石“五朵金花”和唐王“种业基地”四大片区全面启动,全市城区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入市,累计建成5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3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如今的历城,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袤田野上到处升腾着发展的希望。
深入实施改革开放
动力活力充分迸发
十年来,历城区重点改革持续攻坚。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街道财政体制,推动10余家区属国企整合重组为控股、城发、金控三大国企发展平台,有效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构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一窗受理、集成办理”,全省首个24小时线上帮办中心建成上线,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总量突破22万户,10年间增长5倍多,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
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自贸”理念,高质量完成自贸试验区60项制度创新任务。发挥“空铁公水、四港交汇”区位优势,高标准打造济南国际陆港,董家货运中心建成投用,欧亚班列、海向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连续3年进博会签约总额全市第一。
如今的历城,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正加快成为改革的新高地、开放的新前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年来,历城区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5%。
教育发展优质均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3所,新增学位近12万个。历城二中连续5年清北录取人数全省领先,连续6年获评“山东省最具综合实力高级中学”。
医疗卫生全面升级。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唐冶三甲医院加速建设。全力应对疫情考验,精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
民生保障扩面提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5万人、68.6万人,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以内。新建、改造养老服务设施161处,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即将启用。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标准建设党史教育展览馆,与山东大学联合创建“文史哲”阅读馆,区文博中心投入使用,融创文旅城树起泉城旅游新地标。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新建郊野、山体、社区等各类公园234处,华山湿地公园重现“鹊华烟雨”盛景,捎近村等3地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63%。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法治历城”“平安历城”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效果突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如今的历城,天蓝地绿、生态宜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推进党风政风
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加强党的建设是推动事业的根本保证,历城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打造“红色动能集聚区”为目标,以“组织工作创新年”为抓手,对干部工作、基层党建、人才工作进行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构建“152”制度体系,形成大党建格局,汇集起以政治定力、组织引力、攻坚合力、内生动力、科创活力、廉洁效力为核心的“红色动能”。
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标准,深入开展新型干部综合调研,大力实施年轻干部“5300”计划,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130人,建好“蓄水池”;选派30名年轻干部进行实践历练,优化“成长链”;选派6名“85后”“87后”任街道党政正副职,搭建实战舞台。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300名。目前,已涌现出省、市“出彩型”干部30名。
如今的历城,党风政风显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干事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
今天的历城,战略机遇交汇叠加、资源要素空前汇聚、发展空间全面拓展、陆海联动畅通高效、主导产业势头迅猛、科创活力充分迸发、老城新区协同并进、城乡发展互融共促、山水生态魅力十足、干部群众心齐气顺。作为省会面积最大的主城区,历城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信心更加强劲。
波澜壮阔欣回首,敢为人先又续征。踏上新征程,历城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省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通讯员 王金 许潇)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