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非遗”力量!历城区借博览会之东风,为文旅融合添活力

2020-09-21 22:25:3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范明昱 张兴华 济南报道

  9月21日下午,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顺利闭幕。五天的时间里,八方友人汇聚济南西部的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共同享受着“以文旅之名,赴改革之约”的文化盛宴。

  文旅融合激活“一池春水”。作为济南的主城区之一,今年历城区准确把握在济南市发展新格局的定位,努力将目标对准了科创、智造、文化、品质“四个历城”的建设。为了将 “诗与远方”完美融合在一起,借助2020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的召开,历城区也推出了系列特色活动,给旅游“加码”,为文化“赋能”,助推文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浅层观光到深度文化体验,柳子戏亮相博览会获赞

  “喜相逢,邂逅真是三生幸,感念君子心至诚……”9月20日,柳子戏《玩会跳船》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山东演艺集团展区上演,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3名演员以其优美的唱腔、经典的手势、灵动的眼神、曼妙的步伐,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

  观众中既有银发如雪的老人,也有青丝如瀑的青年,还有牙牙学语的小娃娃,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拍手叫好。

  文旅融合,其根本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如何才能实现从浅层的观光到深度的文化体验?

  据了解,坐落于历城区的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东柳戏院,此次作为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14个分会场其中之一,在五天时间内分批次展出了鲁班枕、竹雕、刻瓷、戏曲服饰、盔头等系列文创产品500余件。通过以不定时演出和工艺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在扩大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同时,也让有着600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子戏焕发了新的生机。

  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团长李贝告诉记者,柳子剧团的工作重心一直都是从单一的剧目创作生产和演出,延伸到对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的挖掘、整理、研究及保护传承上来,努力使柳子戏在全国戏曲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博览会收纳了39项展览、表演、市集、讲坛、比赛等系列活动。历城区的百年山大山东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稼轩豪放纪念辛弃疾诞生880周年——吴泽浩中国书画展览、“根植文化 贴近生活”文创成果展等多项活动也被涵盖其中,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博览会的精彩,欣赏多元的历城文化。

  形在“融” 意在“合”,非遗让文旅融合“活”起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沉淀的精华,也是积淀已久的活态传承技艺,更是历城区为助推文旅融合的一大“仰仗”。

  记者了解到,2020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历城区文化馆也特别推出了文旅嘉年华非遗展演系列活动。

  9月16日下午,历城区非遗展演首秀走进明睿小学,为小学师生们送上了一道非遗大餐,让同学们近距离体验了济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神奇魅力。皮影戏《鹤与龟》《西游记——大战蝎子精》、木偶剧《济南传说》中生动活泼的剧情,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故事当中,和非遗文化有了更加近距离的接触。

  除此之外,从8月25日到9月20日,不少市民也会来到历城区文化馆内,亲眼见证黄河澄泥陶印章制作技艺这项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活力。

  为展现历城的深厚文化底蕴,自8月25日起,历城区文化馆便特别推出了区级非遗项目——陶瓷烧制技艺(黄河澄泥陶印章制作技艺)作品展。黄河澄泥陶印章,是以黄河澄泥为原料,经过特殊配方和古老工艺制作,再经过特有的烧制工艺而呈现的一种篆刻艺术载体。印章经过取土、淘洗、筛虑、配制、沉淀、陈腐、揉制,塑形、阴晾、修饰、抛光、烧成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把中国博大的陶瓷文化和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融为一体,本次作品展的开展,也对历城区探讨“非遗+文旅融合”新路径起到了有效的帮助。

  据了解,今年,历城区在“文化历城”方面,大力实施文化数据库、IP矩阵、文旅场景、文创序列、文艺精品、产业生态“六大工程”,启动黄河生态文旅、捎近古村等十个文旅项目,德云社、印象鹊华等十个文化项目,学府路文学生活街区、环联夜市啤酒街等十个特色街区“三个十”工程,致力打造城市IP、营造文旅场景、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目前重点打造济南融创文旅城、山东德云文化广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工场等项目,总投资约705.8亿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谢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