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颖男
编者按:
跨千里续深情,携山河以致远。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自黄河岸边的济南市与仙女山下的武隆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双方围绕构建协作机制、加强产业联盟、强化人才支援、落实帮扶资金等方面,同心同向、密切协作,谱写了“鲁渝一家亲”的美好篇章。
为此,大众网·海报新闻组成专业采访团奔赴武隆,开展“山河情深·渝见济南”东西部协作媒体行活动,在山间地头、村民家中、产业现场,通过一周的细致采访、实地拍摄,全景展现济南、武隆两地携手齐心所绘就的幸福画卷。
大众网记者 刘帅 重庆武隆报道
“我每天得接送孙子上幼儿园,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工作给我做,现在就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做工,一天能挣80多块钱,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跟记者聊着天,张道容手里的动作一刻不停,理线、编织、打结……不一会儿,一串色彩缤纷、做工精湛的结绳就出现在她的手中。
出家门进厂门由“难就业”变为“近就业”
张道容今年50岁,家住平桥镇的她每天早上送孙子到幼儿园后,多走几步路,就来到不远的鲁渝协作帮扶车间做工,直到幼儿园放学。
像张道容这样的工人,在鲁渝协作帮扶车间里还有100多个。他们的年龄不一,却有着相似的境况:或有老人需要看护、或有孩子需要照顾、或身体不好——总之,没有办法外出务工。以往,他们只能无所事事地待在家里,现在,却能灵活支配时间,在离家不远的车间里,靠着自己的双手挣到一份收入。
据平桥镇党委委员左昌坤介绍,记者一行所在的这处鲁渝协作帮扶车间,是2022年由来自济南的东西协作帮扶资金帮助建成,包括车间、零工市场和活动室等。“目前在做的项目是涪陵菜乡结绳,这是一项非遗技艺,工人们计件报酬,可以在这里做,也可以拿回家里做,方式和时间都比较灵活。”左昌坤说,本地很多居民都会这项技艺,只是以前苦于没有资金,没法建设这么一个场地把大家召集起来,来自济南的东西协作资金帮了他们大忙。
记者了解到,只要保证做工时间,这里的工人平均每人每月能拿到两三千元工资,差不多相当于平桥镇人均收入水平了。
一根根绳子经过她们的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她们享受着结绳给她们带来的快乐,也享受着编织结绳带给他们的美好生活。
东西部协作支持桑蚕产业 小蚕茧凝结山河情深
从平桥镇驱车沿着山路行驶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乌杨村——这是平桥镇下辖的村子,有815户村民,分布在6.5平方公里的大山里。长久以来,这里的村民以种桑、养蚕为主,其余时间则外出打工。
在乌杨村的一处蚕房里,村支部书记陈海燕告诉记者,这是2019年来自济南的315万元帮扶资金建成的17间蚕房之一,也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可以参与分红的蚕房。这些蚕房里,配备了加热片、加湿器、切桑机等设备,实现了半自动化,节省了大量人力。
“就这一间蚕房,一年就可以出200多张蚕,利润能达到十几万。”提起蚕房带来的经济效益,陈海燕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村民们可以在自己家里养蚕,还能有一部分分红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除了养蚕直接带来的经济收入,这些由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的蚕房,还能解决村里20多人的就业问题。“三四个人负责一间蚕房,每人日均工资80块钱,由村集体支付。”陈海燕说,这些管理蚕房的人,多数已经上了年纪,而且山路崎岖难行,这让他们没法像其他村民一样在农闲时候外出务工。
而在蚕房里工作,既能用上他们的养蚕技术,还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陈海燕说,今年的最后一茬蚕已经进入“大眠”阶段,再有15天左右就可以结茧了。这间小小的蚕房里,结出的不仅是洁白的蚕茧,更是乌杨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