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玩泥巴”的匠人,黄河边唱响“泥与火之歌”

2021-12-01 14:31:30 来源: 大众网·大众网 作者: 孟彤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11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通知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济阳区非遗项目济阳黑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为感受济阳黑陶制作技艺的艺术魅力,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济阳街道董家村的济阳龙格黑陶文化发展基地,探究藏身于黄河边的“泥与火之歌”。

  源于黄河水的传统文化,从“玩泥巴”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济阳龙格黑陶展示厅内,数十种盏黑陶艺术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精致细腻的薄胎黑陶高柄杯,粗犷豪迈的彩绘花瓶……无不显露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相辉映的别样魅力。

  展示厅左侧是济阳黑陶的“制作工坊”,工坊内的温度与湿度被严格管控,黑陶工匠或揉泥、拉坯,或雕刻、抛光,黄河水特有的泥腥味与红胶泥击打模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依稀还原出千年前龙山先人制作黑陶的热闹场景。此时,济阳黑陶技艺传承人徐庆增也在其中。

  “我小时候家离黄河边很近,所以从小就喜欢玩泥巴,玩到现在,热爱一直都没有变。”徐庆增揉泥、拉坯、修坯,一气呵成,转眼间,一个大小匀称,造型优美的葫芦就完成了。

  据徐庆增介绍,济阳黑陶制作技艺既保留了传统黑陶制作的技艺特点,又融汇现代艺术创意,精选优质黄河泥料,使用科学配方严格调制,运用独特的压光工艺及雕刻手法,经古法烧制而成,具有黑、薄、光、细的特点。当问及济阳黑陶技艺的特点时,徐庆增表示,用两个字“大”“新”足以概括。

  “体量大”“创意新”,彩色黑陶“百花齐放”

  据徐庆增介绍“大”是指“体量大”,济阳黑陶的代表作品“中华福”就能体现“大”字的精妙之处。灯光下,漆黑如墨的大葫芦柔雅沉静,衔接其上的56个小葫芦复杂细致,极其考验做工。“大型黑陶在晾干阶段特别容易发生坍塌‘中华福’中间大葫芦在初创阶段不知道坍塌过多少次……后来才知道,大型黑陶需要更长的冷却时间来增强支撑力,但冷却时间过长还会导致表面开裂,所以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来摸索冷却时间。”徐庆增说,“大小不同的黑陶,冷却时间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想制作出独此一家的大型黑陶,就得一步一步摸索,不害怕失败。”

  “新”是指“创意新”。据了解,徐庆增刚入“黑陶之路”时,困难重重,窑炉内的“鞭炮声”成了徐庆增一直挥散不去的噩梦。“印象中,那一次的失败最让我痛苦,几个星期的努力成果一下全没了。”徐庆增说,“我难受抑郁了一段时间,想想以后不能再这样莽干了,于是就重整旗鼓,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过艰辛坎坷的“取经之路”,徐庆增的眼界与思维被彻底打开,不仅解决了原先冷却、烧制等难题,更是将拜师学艺路上的所学所悟融会贯通,创作出独此一家的新奇风格。

  “这件黑陶结合了景泰蓝的掐丝工艺,这件是将剪纸融入其中的剪纸黑陶,这件是使用大漆颜料进行绘染的大漆彩陶。这件是采用对刀镂空的手法雕刻的灯罩,菱形的镂空给人独特的视觉体验……”徐庆增如数家珍,“其中,我最自豪的是这盏2.4米高的花瓶‘五龙献瑞’,它整体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对雕等手法雕刻,之后再用掐丝与珐琅彩结合的手法进行绘制,虽然制作难度极高,但取得的成果令人满意。”

  “零距离”传递黑陶制作技艺,将“玩泥巴”的热爱传承下去

  近年来,济阳区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力度,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济阳区济阳街道在各村居、社区推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宣传,选取董家村打造非遗进村居示范点,建设非遗文化墙,将黑陶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一一展示,让参观者领略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风采。同时,济阳区还组织开展“济阳黑陶制作技艺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山黑陶”的魅力。

  伴随着学生们络绎不绝的到来,原本安静的“黑陶制作工坊”此时却热闹非凡。徐庆增“身兼数职”,不仅为学生们讲述“龙山黑陶”的历史故事,还“手把手”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龙山祖先的智慧与勤劳。

  “被一帮孩子围着拉坯的感觉还挺好的,让我有种回到小时候‘玩泥巴’的感觉。”徐庆增笑着说,“希望这些孩子们也能爱上济阳黑陶的制作技艺,并将这份对于‘玩泥巴’的热爱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尹延杰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