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轻击“掌”控全局,看曲堤大棚“进化史”

2021-03-19 09:20:1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曲堤街道郭家村大棚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

  济阳曲堤街道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神秘的北纬37度线,同时又有徒骇河穿境而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就了曲堤街道“中国黄瓜之乡”的美誉。截止目前,曲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全街道黄瓜大棚达2.6万个,种植面积超5万亩。

  其实早在唐朝年间,当地居民就已有种植黄瓜的传统。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曲堤街道黄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模式不断改革,大棚的“配置”也从原本简陋的水泥立柱、竹竿捆扎,发展到如今的“钢筋铁骨”“智能操控”。

郭作栋正在开启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帮浇地,省心又省力

  在曲堤街道郭家村大棚里,一架“过山车”正在轨道上缓慢行驶,除无法载人外,它还装载有高清摄像头、浇灌喷头、吊挂通风扇。

  喷头喷洒,水流在风扇的吹动下四散如雨,温柔而均匀地覆盖到瓜田的每一个角落。

  瓜田边,种植户郭作栋正在用手机查看土壤信息,根据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发送数据显示,现在棚内土壤温度27℃,湿度75%,EC值1.5mS/cm。

智能机器人

  “这是智能机器人,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大棚内地上地下的各类数据,然后开展自动行驶、自动灌溉、自动降温。”郭作栋说。

  凝视着在空中缓慢行驶的机器人,郭作栋感慨良多。“以前做梦都想不到,会有机器人帮我浇地的一天。”郭作栋对记者说,自己是从1996年开始的黄瓜种植,当时的大棚是小拱棚,水泥立柱、竹竿结构,不仅面积狭小,采光性差,而且保温效果有限,黄瓜产量低下。

小拱棚

  “我们建大棚都是自己出力,拉柱子,搭架子、捆杆子,一点都不敢马虎。”郭作栋说,“但建大棚难,种黄瓜更难,就当时的条件而言,光是浇个地就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

小拱棚内部

  现如今,智能机器人包揽棚内大大小小各类事项,连之前最令郭作栋头痛的浇地,都变的如此轻松惬意。郭作栋对记者说,以前浇地是纯体力活,浇地时,要先举全家之力“挖阳沟”,然后每人拎一只水桶,用水瓢“逐沟”浇灌。

  即使郭作栋手脚勤快,经验老道,也要耗费半天时间,且灌溉过后,难免腰酸腿痛。对比现在,智能机器人自动灌溉,郭作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扩充黄瓜的种植面积。“一开始,只是种两亩多地我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而现在,我管着五亩地,但感觉自己还有余力。”郭作栋说。

“冬暖式”大棚

  “平地起”变“半地下”,黄瓜“过冬”有保障

  1996年,郭家村共88个大棚,全部是竹竿结构的小拱棚,随着大棚使用时间增长,支撑大棚的竹竿逐步老化,风吹雨打,大棚摇摇欲坠。除了日常的大棚维护,每逢遇到恶劣天气,黄瓜种植户们还要和“老天爷”抢时间。“以前看‘天气预报’是每天的头等大事,得时刻防备着‘狂风暴雨’稍不注意,就可能‘棚损瓜亡’。”郭作栋说。

  为减少损失,提高黄瓜产量,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村中部分种植户开始自发进行棚体改造。

  据了解,改造后的二代棚替换了钢架结构,用卡具、套管连接棚杆组装成棚体,覆盖薄膜用卡膜槽固定。这样大棚在抗风、雪的前提下,还增加了棚内的通风透光量。同时,取消水泥立柱,加厚保温墙,大棚也由原先的“平地起”,改造为如今的“半地下”。

  据郭家村党支部书记郭传冬介绍,大棚黄瓜越冬栽培,深冬季节地温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黄瓜的产量。在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增高,因此,半地下式冬暖大棚栽培比普通平地冬暖大棚栽培地温要高,实践证明,“潜入”地下70cm,可以为棚内增高2-4℃。

  为保证大棚建设质量和曲堤黄瓜品质,近年来,曲堤街道办事处对竹竿、棚膜、卷帘机等大棚建材及种苗、农资集中管理,统一供应。对还没有进行棚体改造的种植户,给予升级改造补助资金。对于升级过的大棚种植户,给予减免大棚承包费的优惠政策。“现在我们村已完成‘一代棚’清零,全村360个大棚已全部升级为‘冬暖式’大棚。”郭传冬说。

农业智慧大棚

  大棚逐渐“智能化”,栽培手艺不能丢

  摆脱了天气困扰,还得解放“手脚”。2019年,在“智慧城市”的影响下,郭家村大棚逐步向“智慧大棚”发展。截至目前,郭家村已有44栋大棚完成“智能化”。

农业智慧大棚内部

  据了解,“农业智慧大棚”是通过大棚内土壤等环境数据的采集,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来实现远程自动控制。同时,通过相关技术获取农作物生长、农产品流通等信息,以全面提升农业各环节智慧水平。

  除节省人力外,“智慧农业”还可以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就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而言,它可以为种植户节约灌溉水60%以上,节约化肥50%以上。

郭作栋正在察看黄瓜苗生长情况

  据郭作栋介绍,水肥一体机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它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传回的信息,判断分析土壤需水量,自动浇灌,达到设定的阈值,停止浇灌,既节约了人力,又节约了成本。

  天色渐暗,电动卷膜机“扎扎”作响,防寒膜裹着棉被,在电机带动下即将落下。郭作栋仰头看了看天空,低头从手机上关闭了卷膜机。“今天天气不错,可以等会儿再放‘栅子’。”郭作栋对记者说,虽然现在大棚已经足够智能,但自己还是更习惯亲力亲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自己经常会关闭“智慧农业系统”,撸起袖子,下田栽培。

  “在瓜田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现在的瓜棚越来越先进了,但我们的手艺活也不能丢。”郭作栋说,“相信未来的黄瓜市场会越来越好,我自己也不能掉链子,得时刻磨练自己的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孟彤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