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南往事

城·事(27)72道工序织出斑斓鲁锦 手织文化传承盼破冰

来源:大众网济南站   作者:张娜   2014-09-28 17:25:00

中国有三大名锦,分别是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殊不知,山东也有鲁锦,论历史根基、文化传承、制作技巧并不输三大名锦。杜甫曾有诗云:“齐纨鲁缟夺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其中的齐纨鲁缟便指鲁锦。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鲁锦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今,市面上纯正的鲁锦已经不多,但有一些人,仍然坚守在鲁锦开发和传承的道路上,要把这色彩斑斓、似锦似绣的鲁锦,作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王大海展示自己设计的手工鲁锦

  

  第一代鲁锦开发者之一李百均(右)和织女研究鲁锦技艺

  

  第二代鲁锦开发者王大海

  

  鲁锦织机

  

  鲁锦围巾

  

  鲁锦屏风

  

  曾母投杼图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张娜 宋立鹏 

  中国有三大名锦,分别是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殊不知,山东也有鲁锦,论历史根基、文化传承、制作技巧并不输三大名锦。杜甫曾有诗云:“齐纨鲁缟夺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其中的齐纨鲁缟便指鲁锦。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鲁锦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今,市面上纯正的鲁锦已经不多,但有一些人,仍然坚守在鲁锦开发和传承的道路上,要把这色彩斑斓、似锦似绣的鲁锦,作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

  初见鲁锦

  纯手工织出似锦似绣 已传承千年

  提起鲁锦的历史和传承,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位是山东艺术学院老教授李百均,一位是李教授的儿子、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山东艺术学院鲁锦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大海。

  26日,王大海的办公室内,他展开一条他亲自设计、制作的长围巾,当真是色彩斑斓、似锦似绣,触手处柔滑厚重,深嗅时色泽芬芳,埋在手间,一股亘古悠长、乡土浓郁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

  面对“鲁锦和三大名锦有何区别?”“鲁锦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老粗布吗?”这类问题,王大海解释,鲁锦是纯棉制品,三大名锦中皆有丝,有丝者方称为锦,但由于鲁锦似锦似绣,所以也被称为鲁锦。而与民间使用的老土布、老粗布相比,鲁锦的织造技巧更复杂、花纹更立体,锦面上有浮雕感,而且其花纹、织法都体现了乡土气息的传承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深厚的文化铺垫。

  王大海介绍,鲁锦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鲁西南地区,已在齐鲁大地传承千年。其中以西南地区的菏泽鄄城和济宁嘉祥的鲁锦在色彩和纹样上最具代表性。鲁锦是以棉花为主要原料,手工纺线、手工染色、手工织造的纯棉制品;从技艺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平纹粗布类和提花彩锦类;严格意义上讲,提花作为一种较高的技艺是锦的体现和标志。

  追源溯史

  婚嫁风俗盛行 导致鲁锦传承不断

  说起鲁锦的起源,王大海侃侃而谈。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齐鲁就是中国织绣中心。王充《论衡》中有“齐纨鲁缟,冠戴衣履天下”之句,虽然说的是丝织工艺,但民间衣着仍以葛、麻为主,其工艺技法是相同的,可见鲁锦至少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宋元之后,棉花种植技术在黄河流域普及。一贯善于精工细做的鲁西南人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糅合在一起,创造出黄河流域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棉纺织手工艺。它是以棉纱为主要原料,土纺土织的实用工艺品,即鲁锦的现代面貌。

  王大海说,鲁锦能在鲁西南地区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地的农家姑娘从十三、四岁开始学习织布,一是为家居用品和服饰,二是为准备织锦嫁妆,其中有被面、褥面、床单、帐子、门帘、窗帘、衣料、毛巾、包袱带等。按当地风俗,女孩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中必须有“几铺几盖”,即几床被子几床褥子,外加一箱子成匹成卷的织花布。从娘家到婆家,一路走,一路“展”,织锦样式的多与少,是评判新娘是否心灵手巧的唯一标准。这也是鲁锦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人文条件。

  其实,鲁锦以前没有名字,就是一种手织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手织布依然存在于鲁西南农村中.1985年。山东艺术学院的专家李百均女士下乡采风时,发现了手织布,遂开始想把这种齐鲁织锦推广开来,并用实际行动,用3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鲁锦的研究、开发和传承。

  1986年,由山东省经委、山东省妇联、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省二轻厅主办,在济南举办了“鲁西南织锦与现代生活”的展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刘洛山、廉晓春等专家对鲁西南织锦的评价为:色彩斑斓,似锦似绣,令人爱不释手,并将这项手织工艺定名为“鲁锦”。

  工艺讲究

  22种色线变幻出1990种几何图案

  “鲁锦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绵纺线到上机织布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王大海说,鲁西南的农家妇女能靠22种色线,制造出多达1990种彩色图案的织物。其主要工序可以分为八部分:纺线、染纱、浆线、经线、穿综、闯柱、上梭、织造,每道工序又有许多子工序,经过在木制织机上操作的总共达72道工序

  鲁锦的织机为木制立式织机,与济宁市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曾母投杼图”中曾母使用的脚踏提综斜织机相比较相似。

  织女们也更愿意用吉祥寓意的图案来展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体现在不同的纹样上。比如,有表现当地婚礼喜宴热闹场面的鲁锦纹样。“吃大桌”是鲁西南农村的一种风俗,婚宴从中午吃到晚上,俗称吃大桌,也叫吃喜。有时一二百人一起就餐,桌子摆满了院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情景相当壮观。纹样利用彩线的经纬交错,产生多层次的色调。以抽象的手法描述了参加婚宴的亲友从白天畅饮到天黑的场面。

  在漫长的织造岁月中,心灵手巧的农家女不断的创新、改进鲁锦工艺,逐渐的形成了集提花、打花、挑花工艺于一体,造型浑厚中见艳丽,粗犷中见精细的独特风格。 

  鲁锦的染色也大都就地取材,诸如红、绿、黄、蓝、紫、青、黑等,形成古朴典雅的色块,通过不同色纱交织组成各种浓淡、大小不同的色块。

  后期,随着化学染色的出现,弥补了土法染色易脱落的不足。同时随着农村纺织机器设备的增加,逐渐取代了手工纺线,使“鲁锦”质量迅速提高。花色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之困

  市场之乱冲击传统鲁锦  织女流失导致手艺失传

  一直以来,在山东有一大批学者致力于鲁锦的保护、研发,他们希望设计创作出新的鲁锦作品,以使其能够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把技艺传承下去。李百均、王大海就是这批学者中的带头人。

  然而,已经接过鲁锦传承之棒的王大海,对鲁锦传承之路仍是忧虑重重。“如今,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纯手工鲁锦了。鲁锦的技艺也在逐渐流失。”王大海说,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样的。

  作为鲁锦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人文因素,鲁西南地区农家女子结婚的陪嫁现在已经不太重视手工鲁锦。很多女孩结婚的时候,嫌手工鲁锦麻烦,直接购买被褥,这样一来,母亲也就没有那么迫切地把鲁锦手艺传给女儿了。现在,鲁西南地区还在坚持手工织锦的人多是50岁左右的农妇,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过了50岁之后就因为花眼等原因,不能再织布。鲁锦技艺渐渐出现了空档。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机织鲁锦占据了市场,冲击了传统手工鲁锦的发展。“长150米、宽半米的鲁锦,全套手工下来要耗时两个月,而机织鲁锦只需一周时间。”王大海说,大量机织鲁锦的出现,也逐渐取代了传统鲁锦在老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尽管如此,王大海依然坚持着。

  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去学习手工鲁锦,还让自己的学生下乡学习传统技艺。同时,传统鲁锦开始只做围巾、家居装饰等小件织品。通过他的坚持,手工鲁锦在2012年获得山东省外事礼品特等奖,作为齐鲁大地的特色礼物赠送给国外友人。

  在王大海儿时的记忆中,鲁西南大娘背着鲁锦去他家的场景,母亲伏案研发鲁锦的身影,一直都在。传承鲁锦,已经成为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知识点击

  中国三大名锦

  云锦,产地南京,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于明清时期,云锦是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1] 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蜀锦,以产于蜀地而得名,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图案华美,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3]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宋锦,产地苏州,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

    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的老民俗、济南名人、老建筑、老物件,来跟我们说说吧!凡是和老济南有关的故事,也请给我们讲讲吧!您可以将这些线索或者要说的话发到我们的邮箱:hanwuji8@126.com。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博:济南大众网。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