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北坛”新建,仿古稷坛寓意五谷丰登
坛顶层为红、青、白、黑、黄五种颜色的石材铺装,五色石寓意五谷丰登。
设计考究,遵循古代以奇数为贵的传统。
在坛的西侧,另建一亭,一坛一亭,遥相呼应。
北坦小学所在位置就是当年物资贸易中心所在地。
赵慎武老人讲述北坛历史。
文/图 大众网记者 张娜 宋立鹏
提起北坦,很多济南市民会想到美食、老区、天桥,殊不知,北坦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北坦原名北坛,明代,这里曾设有稷坛,专祀五谷之神。久而久之,有了“北坛”这个名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种种原因更名北坦。如今,随着北坛纪念景观工程建成竣工,百年老北坛再次重回人们视野,掀开了它曾经神秘的、却已渐被世人遗忘的面纱。
“北坛”新建,仿古稷坛寓意五谷丰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7日上午, 在明湖西路北坦小学南面的街心花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来自北坦小学的80余 名小学生身着汉服,手持竹简,在新建的“北坛”上,演唱古诗词《春晓》,并诵读中华经典《论语》、表演书香操,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过路市民同时发现,原来这群小学生表演的地方并不单纯是一个街心花园,而是一个圆形高台上。高台是一座石坛,共三层,下两层为仿古青石铺路,顶层为红、青、白、黑、黄五种颜色的石材铺装。
“这就是今年建成的北坛纪念景观工程。”天桥区园林局局长王伦嵩说,该工程于今年6月开建,12月17日竣工落成。工程由亭、坛、园路及绿化带组成,其中坛采用仿古石坛设计,直径21米,顶层红、青、白、黑、黄五种颜色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随着该工程的落成仪式,也揭开了北坦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北坦的由来之谜。
据史料记载,明代曾在济南旧城以北设有稷坛,这个稷坛专祀五谷之神,俗称“北坛”。为弘扬北坦历史文化,济南市园林局、天桥区人民政府、北坦街道办事处联合新建了“北坛纪念景观工程”。 “该景观工程将成为北坦地区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文化、生态休闲、祈福观光的教育基地和地理标识。”北坦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续明说。
设计考究,五色石中央回声清越
“北坦街道地处明湖西路两侧,东西狭长,形似如意,人文厚重,民风淳朴。”续明说,明代所建的这座稷坛,在文献资料中仅有一点记载,因年代久远,现在也只留存在北坦人民的记忆中。此次是遵照古制,重修北坛,旨在让人们不忘北坛历史。
说起来,这座稷坛修建的很有讲究。
王伦嵩全程参与了该工程的策划和修建。他介绍,相关部门在工程建设之初,翻阅了大量史书,并寻访考古专家,才最终制定了设计方案。该坛分三级,顶层9米,中层15米,底层21米,栏板望柱的数目是9的倍数,遵循古代以奇数为贵的传统。顶层铺装五色石,寓意中华五谷丰登。新修建的北坛不仅设计考究 ,结构也很奇妙。
更神奇的是,站在顶层五色石中央,用力呼喊,能听到清晰的回声。在坛的西侧,另建一亭,亭子设计为北方园林风格,一坛一亭,遥相呼应。
“我们举办景观节点工程的启用仪式,旨在让稷坛重现光华的同时,通过讲国学、颂经典等形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宣传氛围,深入挖掘景观节点工程内在价值,让其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续明说。
追根溯源,建国前北坦名叫“北坛”
说起北坦的历史,祖辈都生活在这里的赵慎武有太多回忆。赵慎武61岁,他对百年前“老北坛”的回忆,多来自他的外公。
“建国之前,这里叫北坛,并不是北坦。”赵慎武说。清末民初,北坛方圆30公里都是一片繁华的地段。当时,在如今的北坦小学位置,是一片大空场子,堪称济南最大的一处物资贸易中心,黄河北、历城、仲宫的居民们都纷纷来这里买卖。
根据记载,北坛地名因明代稷坛而来,后来稷坛荒废后,人们还一直延续着祭祀的传统。后来,在今北坦小学位置,每年人们都要举办一次开坛节。在建国前,开坛节由当时的一方势力举行,领头人被称为“坛主”。据说,坛主当时手下有100多个徒弟,专门负责开坛节,并维持物资买卖的秩序。
“建国后,开坛节就没了,那个坛主也跑了。”赵慎武说,渐渐地北坛周边的集市也散了。
至于为何之后北坛易名。王伦嵩告诉记者,当年济南解放后,有八路军识字班在这里学习,觉得北坛的“坛”字繁体书写困难,就改名“坦”。
呼吁改名,老人期盼改回旧名纪念旧事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北坛的原名给改回来。”赵慎武说,小时候老人们都说“百年老北坛”,现在这个说法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了。
除了名字,还有一些北坛的风俗、旧事,也是赵慎武津津乐道的。
建国前后,北坛除了市场,最著名的要数杂耍了。那时候,北坛有这样的说法:丁打鼓、赵敲锣、田老妈妈扭秧歌。说的是一出杂耍戏,打鼓的是赵慎武的舅舅丁其明,敲锣的是当地老人赵庆田,而负责扭秧歌的是田老妈妈。这位田老妈妈具体叫什么名字,赵慎武也说不上来,只知道她姓田。
这几人组成的表演队在当时被称为北坛一绝,还曾去外地表演获过奖。
如今,这些老人都已不在了,而这段记忆,也渐渐被人忘却。“北坛有太多历史和回忆,我希望人们永远能记住百年老北坛。”赵慎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