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76)官扎营不见官和兵 面粉厂当年很有名
来源:大众网 2015-09-06 09:42:00
官扎营,一个因官兵驻扎而出现的地名。曾经,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上,都能看到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影子;在这里,满街上有说不完的故事和历历在目的回忆。官扎营,从成片的营房到成片的民居。如今,这片棚户区已经改造完成,一个全新的官扎营已经出现在这片热土上。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拆迁前的官扎营片区
成丰西街
公盛巷
官扎营中街
清泉巷
庆笙巷
通普巷
改造后全新官扎营已出现
15栋红白相间的安置楼风格素雅,环境整洁优美。
文/片 大众网记者 宋立鹏
官扎营,一个因官兵驻扎而出现的地名。曾经,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上,都能看到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影子;在这里,满街上有说不完的故事和历历在目的回忆。官扎营,从成片的营房到成片的民居。如今,这片棚户区已经改造完成,一个全新的官扎营已经出现在这片热土上。
从关家营到官扎营, 因面粉厂居住规模逐渐扩大
“官扎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民国十三年的《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中,在此之前的《历城县志·里社》和《历城县志·地域考》也有“关家营”和“官家营”的记载。因此,有的地名专家认为,这里的“关家营”和“官家营”应该是如今官扎营的曾用名。
旧时官扎营一带原为农田、坟墓,因其地处当时东、西要冲,常有官兵驻扎在此,因此才有了“官扎营”这个名称。在1898年前后,便有一些商人、农民在官扎营一带建房,逐渐形成街巷,但其规模不大、布局杂乱。直到民国时期,官扎营的街巷才成规模。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和济南商埠的兴建,很多社会底层的人开始在这里修建简陋的房屋,甚至是搭建窝棚。
1921年,恒星面粉厂(后改名为宝丰面粉厂)在官扎营西街建厂;1925年前后,张少甫、高洪藻在此建房,渐渐地,一些穷苦人家、搬运工人等生活在最底层的人都聚拢了过来,在这里安家。因为面粉厂的出现,以及大批人家在此安家落户,官扎营街巷逐渐形成,居住规模也逐渐扩大,官扎营也逐渐为济南人所熟悉。
多有以人名命名的小巷,形成独特的巷名风格
隆怀巷、庆笙巷、通普巷、神槐巷、清泉巷……以前的官扎营最有意思的要数蜿蜒密布、纤细狭小的巷子,官扎营的巷子有的短浅有的曲折迂回,最窄的地方仅能容一人穿过。巷子深处的人家过着最朴实、最简单的生活,一日三餐,人生百态。年近八旬的老人李海圣,在官扎营拆迁前一直住在在官扎营后街74号,他对官扎营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李海圣告诉记者,这些巷名乍看上去颇有些让人不明其意,但是,说白了又很简单。位于官扎营后街的清泉巷是一条窄小的巷子,只看巷名还以为这里有一眼清泉,其实不然。据载,1920年,有一个名叫胡清泉的人在此处建房定居,后来此处成巷,胡清泉便以自己的名字为此巷命名为清泉巷。
其他的巷名由来大抵如此:永和巷是两个叫唐雍和、王凤和的人各取其名字中的“雍”、“和”二字,但因当时这里的住户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经常看不懂“雍”字,后来干脆就变成了“永和巷”;清鸿巷是在济南开埠以后,王保清和茅鸿熙各取名字中的一字而命名;隆怀巷是时任济南火车站站长的张兴隆和卖棉花的商人李怀仁于1923共同命名的……
曾是济南最大棚户区,改造后全新官扎营已出现
官扎营,很多济南人一提起这个地方,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它的破落,一百多年来,这里形成了济南最大的棚户区,是旧时济南最下层老百姓的聚居区,聚集过上万居民。2010年,官扎营片区启动拆迁,这个有着百年历史,承载着老济南人记忆的“工业区”已经成为历史档案。
2015年,随着官扎营新区15栋安置楼的竣工,15栋红白相间的安置楼风格素雅,环境整洁优美,近5000户居民在外租房漂荡了5年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他们以前的家。然而,官扎营片区也已不再是济南人眼中最大的棚户区,一个全新的官扎营已经出现在这片热土上。
今年62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5年前,他们全家人还挤在一个18平米的平房里,和孩子住在一个房间里,对面搭床,上厕所都是去院里的公用旱厕,生活很不方便。如今,他分到了一套60平左右的房子,房子里也有了暖气、煤气和电梯。
责任编辑:宋立鹏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