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尹延杰
高跷作为一种民间街头表演艺术在北方深受欢迎。在济南的东舍坊,有一支百年历史的高跷队伍,全由社区居民爱好者组成。从清晚期的高跷会到如今的高跷艺术团,东舍坊高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受济南人推崇的节庆演出节目。
不少高跷动作
具有一定难度
每天晚上7点,张延超都会在东舍坊小区的活动室里施展一番功夫,加入东舍坊高跷艺术团两年的时间雷打不动。倒立、拿大顶、劈叉,这些高跷基本动作如今对他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我在表演时主要负责三个角色,媒婆、公子、傻小子,其中媒婆绑的是高跷腿,长度在1米以上,这种高度没有地上的动作,有的话就绑四五十厘米长的跷腿。”他说。
张延超所表演的“公子”讲述的是公子扑蝴蝶的情节,有六个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动作,拿大顶就是手头倒立,以头、手支撑地面倒立,前滚翻又叫“张跟头”,踩着高跷翻跟头,难度可想而知。另外还有“打折身”“趴蛤蟆”等动作。这几个连续动作需要在四五分钟内完成,除了这些角色,东舍坊高跷队的节目人物还有武松和石秀、青蛇和白蛇、渔翁、赶驴人,还有《西游记》和《八仙过海》故事里的各种形象。每场节目短小精悍,整场表演下来,短短的40分钟凝聚着高跷的精华,观之让人大呼过瘾。
120年前就名扬四方
常有外地爱好者来学
济南的高跷锣鼓队不止一支,但东舍坊高跷却是历史传承最久的一个,早在120多年前就已名扬四方。今年76岁的东舍坊高跷队会长董文臣家可谓高跷世家。董文臣说,清光绪年间,东舍坊就成立了高跷会,“我父亲那一辈兄弟五个人都会踩高跷,我这代七个兄弟也都玩,姊妹们也会踩一些基本的动作。”如今他的儿子董华鑫是东舍坊高跷艺术团的团长,16岁的孙子也跟着他表演起了踩高跷,这门技艺传承到了第七代。
民国初年,其他地方的爱好者都来济南东舍坊学习高跷,董文臣说,那也是东舍坊高跷最活跃的时候,“甚至到灯节的时候,大家都从南门进城游玩,只要东舍坊高跷不进城,就不开城门。”
沉寂20年后重组
成员平均54岁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舍坊片区开始拆迁改造,原有的居民被分散到其他三四个社区,东舍坊高跷也因此沉寂了20年。2013年8月,董文臣、李传运、王立国等几个高跷爱好者出资购买了服装和道具,发起成立了东舍坊高跷艺术团,后来添了武术队,成员很快达到八九十人。2014年,东舍坊高跷成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正月初六至十四,高跷队就全员出动,沿着趵突泉、泉城路、大明湖、百花洲转场演出,每到一地都能吸引来大批市民围观叫好。
谈到东舍坊高跷的未来,队员们最期待的就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成员的年龄偏大,平均在54岁,最大的已76岁,现在队里还有七个孩子跟着学习,最小的7岁,都是成员自己的孩子。”李传运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尹延杰
大众网济南8月7日讯大多数驾驶员都对强行“插队”、“加塞”的车深感厌恶,但很少有人知道“加塞”还会被处罚款100元、记2分。民警分析说,早晚高峰及拥堵时段加塞较多,而高架桥匝道处、红灯较长路口则是加塞现象的多发地。[详细]
年夏季对于围界巡防守护人员来讲是一年中最需毅力和耐力的时刻。中午一点烈日当空,虽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进行作业,但围界巡防员韩会钢精神上没有丝毫懈怠,目光始终注视着围界周围的一举一动。[详细]
特警巡逻车队驶过经十路 大众网济南8月7日讯近日,济南市特警支队开展了“保卫十九大暨重点部位武装巡逻”启动仪式。[详细]
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济南却没有一点秋凉的影子,到处都是火热一片。9日多云转雷阵雨,南风2~3级,雷雨时阵风7~8级,最低气温24℃左右,最高气温32℃左右。12日~13日雷阵雨转多云,南风转北风都是2~3级,雷雨时阵风7~8级,气温下降。[详细]
近日,济南市最新的名优风味小吃评比又开始了,作为餐饮行业的主管部门,济南市商务局进行的这次评选是对济南名小吃的一次权威认定。经七路有一家嘉加旺快餐,出售的鸡汤猪肉混蛋曾经也是济南名小吃,但现在随着城市发展,这家快餐和这道小吃都消失了。[详细]
7日中午,10多个身穿红色运动服的人赶到献血车附近,他们是附近大辛幼儿园的老师,不少人曾经带过小琦。据山东省血液中心统计,截至当天17:00,到两处临时献血点献血者共计397人,献血量超15万毫升;当天省血液中心在全市的采血点共有537人献血,献血量为20.24万毫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