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陈凤祁
责任编辑:冯世娟
海报新闻记者 张大卫 张玮 济南报道
四月的暖阳穿过玻璃窗,将细碎的光影倾洒在济南长清区恒大二社区“伙伴计划”活动课桌上。“90后”张金铃与四名大学生志愿者正俯身忙碌着,他们为孩子们分发着颜料跟调色盘,准备开启一场“画风筝”活动。
看着一张张满是期待的脸庞,张金铃心中感慨万千。如今,这位姑娘投身乡村公益已有十年。她不仅是济南市长清区青益志愿服务中心主任,还担任山东童善儿童福利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
3000多个日夜,她始终坚守在公益一线,将内心深处的善意,化作一套科学、标准化的公益服务体系,为3.27万名困境儿童、老人照亮前行的希望之路。
谈及投身公益事业的初衷,张金铃的眼眶微微泛红,轻声说道:“我小时候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常常一个人在家,那种孤独感让我对陪伴有着极度的渴望。”
2014年,张金铃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校期间,她跟随导师和同学深入长清乡村调研。当看到留守儿童眼中似曾相识的孤独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两年后,张金铃创立长清区首家公益性社会组织“青益志愿服务中心”,用沙盘游戏、绘画疗愈等专业方法,叩开孩子们紧闭的心门,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
“公益不是瞬间的感动,而是系统的守护。”2018年毕业后,张金铃选择扎根黄河滩区,与10所高校、社会单位共建志愿服务平台,并在孝里、归德等6个村镇陆续建立童善儿童关爱中心,启动“童善美育进乡村”等特色项目。依托自身心理学专业优势,驻村开展留守儿童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心理抚慰、亲情陪伴等关爱服务。
面对母亲“为何要回农村”的质疑,张金铃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坚持,继续在公益道路上发光发热。
2019年,青益机构获批成为山东省首个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标准化试点;2023年,张金铃参与制定济南市地方标准《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规范》;2024年主导编写《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社区青少年工作指南》,参与团中央“伙伴计划”示范项目,打造“团、校、地、社”四方共建模式。4400余名志愿者、1200余场志愿活动、4万余小时服务时长,这些数字背后是标准化体系支撑的爱心长跑。
“当留守老人紧握自己的双手说‘闺女留下吃饭’时,当留守儿童用纯真的眼神望向自己说‘老师你真好’时,我深刻体会到,公益是青春的双向滋养。”回首过往,张金铃也未曾料到,有一天,她可以穿着志愿红马甲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团队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中国乡村公益智慧即将绽放在世界舞台。
在无数荣誉的背后,是公益十年的艰难坎坷,更是一路走来不变的坚守与执着。张金铃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从不觉得获得荣誉就可以高高在上,这只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作为一名公益志愿者,一定要放下光环,踏踏实实地做事。”
曾经那个在黄河滩区独自坚守的姑娘,如今身后已然汇聚起一支跨越地域和行业的爱心队伍。他们用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温暖而有力的声音:“公益,早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充满苦难与悲伤的沉重叙事。它是无数怀揣着理想信念的普通人,凭借着心中深沉的情怀担当,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精神,以及对这份爱心事业的传承力量,只愿让这份温暖不断延续、生生不息。”
初审编辑:陈凤祁
责任编辑:冯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