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玥姣
责任编辑:高娜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记者 朱晓冲 报道
当《与妻书》中,林觉民诀别爱妻的泪水与战火交织;当《琵琶行》里,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回荡在浔阳江头;当《狼牙山五壮士》里,壮士们的身影在硝烟中屹立如松,之后纵身跃下万丈悬崖……
看着一段段视频,屏幕前的观众恍若置身其中,胸腔里那股源自语文课堂的、“意难平”的共情,被从未有过的力量瞬间点燃。
事实上,这些影片级质感的视频,并非出自某个专业影视公司,而是来自一个“业余”小团队,抖音账号名为“郝家豁”,一个听起来带着几分惊喜、几分江湖气的“好家伙”谐音。在他们的镜头下,那些深植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语文课文,褪去了纸张的束缚,变得血肉丰满、荡气回肠。
“郝家豁”翻拍《琵琶行》
《与妻书》的“前世今生”
屏幕之上,是清末,夜雨如注的广州。林觉民在昏黄的灯下,铺开一方手帕。“意映卿卿如晤”,他写下第一笔,笔尖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镜头切换,是陈意映手捧诀别信时,那无声却足以撕裂心肺的痛哭。
屏幕之外,是“郝家豁”成员们正对着这个作品反复打磨。在语文课本里,这篇书信情感极致,但缺乏戏剧冲突。团队需要凭空构建出林觉民伏案疾书与回忆交织的时空,要还原那份“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与“与汝相依”的小爱之间的撕裂感。
“除了信件,我们还把这个人物生平的经历全部都拍了出来,交代了更多环境背景和事实,扩充了好多东西,让这个人物更加饱满。”“郝家豁”团队的主演张志远回忆,这期视频,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在狱中被拷打的场景作为开场,再用倒叙的形式描述出他与妻子的相遇相知,着重拍摄起义前夕,林觉民独自一人痛苦书写诀别信的画面。
多重视角转换加上演员的传神演绎,让不少粉丝潸然泪下,有网友留言:“看过《与妻书》的真迹,字写得越来越小,因为写到后面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那么多话要和妻子讲,是写不完的……”
“郝家豁”翻牌《与妻书》
让薄薄的课文,变成动人的故事
课文太薄了,薄到只有几页纸;文字太凝练了,凝练到只剩下骨架。林觉民伟大的革命爱情,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白居易和琵琶女复杂的人生况味……那薄薄的几页纸,怎么装得下?”
这份“装不下”的遗憾,成了“郝家豁”团队心中躁动不安的火种:能不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今天的年轻人,乃至所有曾被这些文字打动过的成年人,重新“看见”它们?
一部以舞台剧呈现经典古诗词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大家提供了灵感。于是,他们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用影像为课文作注。“我们想做一些深刻且有共鸣的内容,第一条视频就选了一篇没有跟现实生活脱节的课文《孔乙己》,因为现代社会也有‘脱不下的长衫’。”张志远说,团队选择课文时,会先站在读者角度。“并且情节要有一点戏剧张力,反映社会现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样的内容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共鸣。”
理想是星辰大海,出发时却只有一叶扁舟。说起来,这个最初的四人团队更像是一个“草台班子”,在做第一条《孔乙己》之前,导演曾干过电话销售,演员是抖音电商信息流编导,摄像做过直播间搭设。他们拥有的,是一腔热血,和一颗敢于“从零开始”的心。
资金短缺,而且无专业演员、无专业服装、无专业场地、无专业设备。“我们靠的是激情,我们的团队精神就是激情、有趣、专注。”张志远说,“其实团队的小伙伴都是多才多艺的,谁有能力谁就去帮忙。比如一些服装和道具,我们会纯手工做,《祝福》中祥林嫂的草鞋,就是大家一个一个找布料,自己做出来的。”
边学边拍,“业余”是束缚也是翅膀
其实,“业余”在“郝家豁”这里,并非贬义,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论。正因为没有专业框架的束缚,他们的视角更为大胆和直接,团队中的每个人也都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拿改良‘打光’来说,最早拍视频就只是把人物打亮,画面没有太多的层次,不是很漂亮。后来我们也是不断去尝试,去学,加入一些光影元素,比如说火堆、火把、烛光、台灯,让成片看起来更通透,有了视觉重心。”对于张志远本人来说,他演过《金色的鱼钩》中的小梁,是《与妻书》中的林觉民,也是《琵琶行》中的白居易,从十几岁的小同志,演到胡须泛白的老爷爷。“这也是一种演技上的成长。”
用翻拍的形式,“郝家豁”团队拍摄了《祝福》《陈情表》《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作品,效果非常好。几乎每个视频都有数十万的点赞,最高的阅读达一亿,几个月内在抖音平台的粉丝涨到近400万。
他们的作品,也击中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评论区里,不仅有学生留言“这样学课文,一辈子都忘不了”,更有大量已步入社会的网友感叹:“当年背诵时不懂的愁绪,今天看哭了。”“你们的视频,把我带回了那个书声琅琅的年代。”
“有一位粉丝是教师,她有时候在后台私信,还会给我们发照片,说把视频当成课件,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张志远说,那一刻,大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因为我们做了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要想办法把它得更好,把我们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拍摄花絮
是“翻译者”,也是“摆渡人”
从四人小团队的初心,到触动千万人心的共鸣,“郝家豁”用纯粹的热爱,将青春的激情与思考,注入泛黄的书页。
而课本只是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浩瀚如星海,有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气贯长虹的人物、精妙深邃的哲思,沉睡在古籍深处。“短视频这种形式,能为经典的课文注入一些课本和课堂无法提供的新生命力,目前团队正在筹备和规划《窦娥冤》。”张志远表示,“郝家豁”希望继续做那个‘摆渡人’和‘翻译者’,用这代人的视角和方式,将这些民族的集体记忆打捞出来,让它们重新发光,被今天、乃至未来的年轻人记住、理解并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胡玥姣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