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一眼泉水,流淌着古城千年文明;一群英才,托举起全国第五的城市高度。
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济南以80.3分的成绩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和杭州。
这份覆盖创新、宜居、韧性、文明、智慧等六大维度的评估结果,蕴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以才兴城的智慧实践,让人才成为济南跃升的“重要引擎”。

排名背后,看见济南的“高分密码”
济南跻身全国前五并非偶然,是践行“所有提升城市品质的工作都是人才工作”理念的必然结果。比如,六大评估维度中,济南在“创新”与“宜居”方面的亮眼表现尤为关键,而这两者的根基皆落脚在人才。
在创新领域,济南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与新能源、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前沿赛道,确立13条标志性产业链与34条重点产业链,构建起“产业引才、才促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新的风口、新的机会。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济南带来了强大的人才磁吸效应——这里既有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也有产业园里的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带着项目来,就能找到从“想法”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引才之后,关键在于留才。济南深谙此道,在“宜居城市”专项排名中高居全国第二,这为它赢得了“强磁场”般的吸引力。
比如,面向全国大学生推出30天免费公交地铁、免费游览知名景点,让初来者快速触摸城市温度;围绕人才“落地起步——进阶发展——安身立命——情感归属”的全流程需求,提供覆盖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一站式服务,让人才不仅能实现事业价值,也能“把他乡当故乡”。
“济南的包容政策和实践机会让我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我在济南找到了‘家’的感觉。”“济南对人才的面面俱到,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这些声音道出了人才来到济南的真实感受。
可以说,城市与人才的最好关系,是互相成就。济南的实践,为这句话的验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才为何与济南“双向奔赴”
硬实力筑巢,软实力留凤。
济南能持续吸引人才汇聚,在于构建起“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实现从“落脚”到“扎根”的深融。
动态政策体系精准滴灌。不同于“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济南建立人才政策常态化评估调整机制,更以“打破边界”的魄力重构人才认定逻辑。这里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网络安全工程师等“新人才”纳入政策覆盖范围,让“人人皆可成才”从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立体引才网络广纳贤才。济南已成功举办四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累计吸引超15万名海内外人才参会,硕博高层次人才占比达51%。同时,在国内外高端人才密集区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给予每年15万元基础经费连续支持2年,打造引才“前哨站”。更创新建立“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校一行+海右人才传播矩阵”的“6+1”招引体系,让广大人才在济南绽放一路繁花,收获似锦未来。
全周期服务温暖人心。济南推出“海右人才金卡”提供20项绿色通道,在住房上构建“租购补”一体保障体系,推出千余套人才公寓并给予应届毕业生折扣优惠。海右人才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2024年为46家初创企业注入资金,“人才贷”“人才保”组合拳让企业融资成本降低15%。从立法设立“海右人才日”到举办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细节处的关怀让人才找到满满的归属感。
城市与人才,一场互相成就的邂逅
“济”济多士,“南”得有你。济南的综合发展指数跃升,正是人才赋能城市、城市成就人才的生动写照。
——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比如,通过“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济南推动高校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平阴县7名市级、14名县级科技副总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其中龙山炭素项目年省成本800万元并获4项专利,玫德集团攻克6项技术瓶颈。市中区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1500余名学员实现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50余名硕博人才精准培育助力产业升级。
在创新、韧性等维度的排名中,人才的智力贡献成为关键支撑,推动济南城市能级持续跃升。
——城市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舞台。济南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连续2年入选“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人才工作经验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案例30佳”和“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中,济南位列全国第11位、北方城市第2位、山东首位,成为除北京外北方人才集聚的核心枢纽。
文明城市创建形成的开放氛围与温暖底色,更让人才在实现职业价值的同时,收获精神层面的认同。
事实上,这份双向奔赴的活力,正通过一场场引才赛事持续升温——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已进入关键阶段。自今年5月预赛启动以来,15个国内外赛区与4个特色赛道同步发力,选手们围绕济南五大产业领域竞相竞技。目前,各赛区赛事如火如荼,一批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人才项目已崭露头角,它们既是济南人才储备的“新鲜血液”,更将成为未来产业链升级的“生力军”。
未来,将有更多人才带着智慧与梦想汇聚泉城,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大展宏图。
从千年的文明积淀到全国前五的现代跃升,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城市的高度,终究是人才的高度。
从政策创新到服务升级,从平台搭建到情感共鸣,这座城市用“人来无忧”的诚意,换来了人才“来了不想走”的坚守,更换来了“全国第五城”的硬核实力。
从“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到“人来无忧”,济南必在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精彩时代答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海右人才公众号)
初审编辑:胡中喆
责任编辑:张帆
因管鲍大街(冷水路-开源路)封闭施工,自10月25日起,济南公交B71路、BRT11号线临时调整部分运行路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