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三银闪耀竞赛场 山东省实验中学缘何育出拔尖人才?

2025-11-08 11:13: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玮

  大众网记者 张玮 济南报道

  近日,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决赛圆满落幕,山东省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凭借“五金三银”的硬核战绩刷新近年竞赛纪录,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中成功突围,稳居全省竞赛第一梯队。

  作为底蕴深厚的老牌公办名校,省实验始终保持着亮眼的竞赛战绩,持续培育出学科拔尖人才。

  这份成绩背后的育人密码引人探究——其核心,正是学校深耕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与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赋能。

  兴趣为核,天赋与坚持双向奔赴

  连续两年斩获化学奥赛金牌的续家衍,今年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将北京大学预保送资格收入囊中。

  备赛期间,他通过整理题目梳理学习思路、锤炼学科思维,靠错题本规避低级错误,秉持“温故而知新”的坚持打磨做题直觉。“我不太在意最终结果如何,更享受学习拼搏的过程。”续家衍说道。

  与化学奥赛的探索特质不同,物理奥赛更侧重比拼正确率、熟练度与计算能力。

  “理论试卷难度大、题量多,正常情况下,三个小时几乎无人能全部完成。”谈及奥赛考试,物理奥赛银牌得主宋信成这样描述答题时的高强度挑战。

  这份难度,让海量检索机构改编真题、提炼核心知识点,成为宋信成备赛日常的“无限循环”。同为物理奥赛银牌获得者的张清睿补充:“今年复赛和决赛题目比往年偏难,还涉及不少四大力学这类超纲知识。”他直言,这要求后续学习中,需多涉猎这类高难度内容。

  这些学子用行动证明,竞赛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兴趣驱动下的天赋释放,搭配日复一日的扎实付出,方能脱颖而出。

  双线并行,竞赛与高考的良性共生

  “竞赛不是高考的‘对立面’,而是思维能力的‘练兵场’”,这是省实验竞赛生们的一致心声。

  高一高二便投身竞赛的他们,并未荒废综合学科学习,反而借竞赛锤炼的核心能力,实现了学业的全面进阶。

  如何在竞赛与文化课之间找到平衡点?张清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高中文化课作业不少,得先完成薄弱环节的作业,有选择性分配精力,才能挤出时间学竞赛。”他透露,停课备赛前沿,提前预习高中文化课内容,是后续顺利衔接校内进度的关键。

  宋信成则将竞赛经历视作“另类高考”,“竞赛中积累的经验,让我面对大考时更沉稳。”结束竞赛后,他迅速回归高考备考,用更加平和心态快速适应节奏,如今正全力冲刺。

  竞赛与文化课的良性共生,既离不开学生对学业的精准规划,更得益于学校的科学引导。

  “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既全面又专精,这也是我们的育人原则。”学校学科竞赛总教练王新建告诉记者,学校坚守“两条腿走路”策略,让竞赛生在专长领域深耕的同时,同步强化综合学科学习,实现专项能力与综合素养双提升。

  省实验化学竞赛教练张晓玲坦言:“竞赛是极佳的成长途径,备赛中平衡文化课与竞赛模块的过程,能让学生能力得到不可估量的提升。”她强调,这种能力提升会对学生未来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无论今后从事何种工作、深耕哪一领域,当下培养的综合能力都将终身受益。”

  体系护航,构建“五维协同”育人生态

  拔尖人才持续涌现,根源在于山东省实验中学打造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学校打破“唯分数论”,以“早发现、早培养”为核心,为潜质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成长平台,充分释放其特长与潜能得到。选拔阶段,通过面向济南市初中的在线公益课程共享优质资源,将人才培养前置,搭建早期发现桥梁。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校系统设计“高一校本课程打基础、高二专项训练提能力、高三冲刺突破创佳绩”的三阶发展路径,实现国家课程与竞赛课程的有机衔接,为学生精准匹配成长资源。

  培养过程中,学校形成领导全力支持、学生自主奋进、教练专业指导、教师保障文化课、家长积极配合的“五维协同”机制,构筑“全员参与、全程护航”的育人新生态。

  “备赛期间落下的课程,任课老师会单独辅导;物理、化学专业实验室,学生随时可用。”省实验物理竞赛教练马元淏向记者介绍。

  正如校长于永水所言:“我们不培养单纯的解题高手,而是打造兼具学科实力与创新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如今,这套日臻成熟的育人体系,让老牌名校持续焕发创新活力,为国家战略人才储备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初审编辑:张玮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