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为墨 非遗烙画“守”艺人烙印乡愁的痕迹

2022-04-18 15:0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雅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雅雯 肖阳 济南报道

  众所周知,毛笔可作画,水彩可作画,但谁可曾听过用高达800摄氏度的烙铁作画?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便有人用烙铁作画,俗称烙画。烙画不仅融合国画的勾、勒、点、染、擦以及白描等手法,还需熨烙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比国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自古便有“木与火的艺术”“中华一绝”等美誉。在济南市市中区,隐居着一位“世外高人”,他以火为墨、以木为纸,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作画,在他的工作室里,每天都上演着火与木的碰撞,每幅作品都诠释着力与美的融合。他就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孙希才。

  力与美结合 心驰神往木与火的艺术

  “烙画讲究力度和温度,讲究缓急轻重,烙铁笔握在手中,烙铁笔的温度,下笔的力度、角度都决定着作品的品质,任何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孙希才指着墙上的作品说道,烙画需要先勾勒出线稿,再用烙铁笔通过不同力度、角度的手法,在木板上留下痕迹。

  谈起与烙画的初次相遇,孙希才回忆,2003年还在部队的他到河南南阳执行任务时,偶然接触到南阳烙画。以木为纸,以火为墨,烙画古朴典雅的画风深深吸引着他。归队后,烙画依旧在孙希才的心中挥之不去,便是在这时,他与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孙希才凭借着在部队电子维修厂的便利条件,利用空余时间开始自学烙画。

  2007年,而立之年的孙希才从部队转业,为了系统地学习烙画,他选择北上天津求学,仅用4个月的时间便得到了“国际工艺美术大师”赵宝国的认可,成为赵宝国的入室弟子。正在孙希才的学业刚有起色时,岳母生病给家庭带来了冲击,庞大的家庭开支一度让孙希才想要放弃学业。“你想干就干吧,人生这么短,别留遗憾。”时隔多年,再次回想起妻子的话,孙希才还是红了眼眶,他哽咽地说:“那段日子特别难,妻子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对于孙希才来说,爱人的支持、对烙画的热爱可抵抗无数艰难险阻。

烙画《归巢》

  一板一世界 用画作烙印绵长故乡情

  历时4年,每日临摹传统烙画作品,让孙希才练就“意在笔先,落笔成型”的烙画技艺。2011年孙希才开始创作“居民系列”作品,注重写实的意境。自1995年入伍参军,长年的军旅生涯,故乡就成了孙希才心底不可触碰的温柔。孙希才通过手中的烙铁笔,烙印出乡愁的痕迹,创作出第一幅作品《归巢》。“我想通过烙画与‘先人’沟通,让人们通过我的作品,看得见家乡的山,望得见家乡的水,记得住乡愁。”孙希才眼神坚毅地看着墙上的画作,缓缓地说。

  《归巢》是孙希才对故乡平度村庄的刻画,画面中古朴的房屋、斑驳的墙面,再配上木板原有的细碎纹路,更添岁月的质感。此外,孙希才还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会员,他曾走遍全国各处古村落,感受一座座城市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并将传统非遗的烙画技艺与古建筑结合,画面质朴。“我希望通过作品让人们看到过去的环境,触动人们的心灵,意识到保留古建筑的重要性。”孙希才笑着说。

  勾勒点染擦 只愿做薪火相传“守”艺人

  非遗技艺的传承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烙画制作过程分为设计、构图、选材、拓稿、熨烙、修整、磨平、抛光、设色和装裱这十道工序。其中选择木材极为讲究,要选择椴木中的子段,去掉表皮,取中心木材,且木材油性好,纹路要与画作呼应。因此,孙希才为选材常常奔走南北。

  复杂的工艺,严苛的选材标准,漫长且困难的烙画学习过程,种种现实的困难摆在烙画的传承与推广工作面前,让这项古老的工艺技艺距离大众依然很远。当记者问到如今烙画工艺面临的现状时,孙希才言语中带着惋惜:“烙画像很多非遗技艺一样,大众对烙画的了解程度不高,如今面临失传的危险。”提及烙画面临失传的原因,孙希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传承人学习烙画工艺不仅需要高超的作画技艺,还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成本,随之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也让很多有意学习烙画的年轻人遇难而退。另一方面,作品产量低,制作一幅优秀的烙画作品讲究构图、布势、取舍等诸多因素,所以创作一副精品画作需耗费大量心血及时间。孙希才告诉记者,即便是像他这样成熟的烙画工艺传承人,一年也仅能制作出六幅作品。

  为了让大众了解烙画,孙希才与学校合作,让烙画技艺走进校园。“烙画是我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我要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烙画。”孙希才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孙希才将继续推广烙画技艺,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烙画作品,让历史悠久的烙画技艺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