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调查称四成内地人不知自己隐私已"裸奔"
来源:参考消息 2016-01-04 12:47:00
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港媒称,相关调查显示,只有44%的人知道智能设备存在被动让自己信息裸奔的隐患,但还有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德良此前认为,个人信息被传播不等同于隐私遭泄漏。
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港媒称,相关调查显示,只有44%的人知道智能设备存在被动让自己信息裸奔的隐患,但还有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知道。
据《香港商报》1月4日援引央广网的报道称,有专家建议,应该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建立规范合理的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平台,信息数据的采集使用必须得到当事人授权,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采用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德良此前认为,个人信息被传播不等同于隐私遭泄漏。
该报道称,前段时间,家住宁波高新区的汪小姐购买了一套有夜视功能的智能监控设备,用于照看家中的宠物。却发现明明没有开监控手机却突然提示摄像机已经上线,修改密码也没有用,于是就不敢再使用。报道称,汪小姐的担心事出有因,一般智能摄像头会将拍摄的东西优先传递到云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查看。也就是说如果在云端出现问题,意味着毫无秘密可言。
此外,报道称,在日常生活中,各类智能设备的使用范围正在扩大,比如智能手环能够利用传感器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估,并且自动向互联网发布用户的位置信息,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等。但从另一方面说,它也向外界透露用户的身份信息,存在泄密的可能,类似的泄密设备还有防盗跟踪器,儿童智能手表等。
就个人信息和隐私问题,刘德良表示,内地现在存在“隐私泛化”的现象,隐私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并表示,普遍观点认为个人信息是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识别出某些个别自然人身份的信息或者信息的组合,比如照片、声音或互联网行为记录。但很多人把互联网商家手机数据判断为侵犯个人隐私。商家只需知道某个用户的某种偏好,以便做推广服务。
刘德良还称,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记录,是由N个片断组成的,N-1个片断就不能说是个人信息。商家不会把N个片断完全收集起来,一般情况下商家收集的都是N个片断里的N-1、N-2、N-X,不会把它加工提炼来,找出这个用户。
“离开了信息的搜集互联网将不存在,要正确认识搜集信息、搜集数据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刘德良建议,要树立正确的法律上的隐私观,对法律所讲的隐私,严格采取措施保密。对于隐私之外的其他个人信息,要防止它被滥用。同时,未来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章当中更多要规范公权力在个人信息搜集与利用过程中应采取法定程序。
责任编辑:张帆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