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范明昱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此后20年时间里,我们都在努力找回、传承、发扬那些遗失了上百年的文化灵魂。
这一力度前所未有,也终于打开了文明火种传递的崭新一面:
截至202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730项遗产项目,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10月17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以“非遗·非常美”为思路,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全面展现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
时至今日,当20年前作为一颗“特殊种子”被保护起来的“非遗”,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诉说它长大了,从懵懂不自知,到觉醒飞速起势,越来越多的国人,甚至是国际友人尊重它、了解它、热爱它。
我们会欣慰,但更多的是深思,因为成长之后的非遗,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中央政府层面全面部署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20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早已不是悬在空中的虚无飘渺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
从觉醒、起势、成长,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了马面裙、昆曲、古琴、呼麦、皮影……越来越多的人也清楚认识到,非遗并非只是过去生活的留痕与见证,而是这个古老民族留给当代与未来的“根”与“魂”。
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因如此,非遗保护需要落在实地、充满生机,需要“活”在群众的心中和手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届非博会虽说是20年的成果展,但更像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产业从懵懂不自知,到成熟发展的过程展,一部文化史诗。
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突出“人民的非遗 文化的瑰宝 ”“融入现代生活 创造美好未来”等理念,主题展以“非遗·非常美”为思路,设置“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美在乡村好光景”“美在交流与互鉴”“美在创意与共享”等重点板块。
邀请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到现场,这里的每项非遗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与改造精神生活的智慧。
二、
比如,蟳埔女“簪花围”的故事。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区,黄丽泳头戴簪花和金饰,繁花似锦,仿佛春天就在她的发间绽放。这是近两年汉服圈火爆全网的项目,起源于福建泉州的蟳埔村,已有800百年历史。
在蟳埔女习俗非遗传承人黄丽泳的记忆中,簪花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世代传承的民俗艺术,代表着幸福与美好。“我们出海、劳作都要簪上花,不仅是把‘美’穿戴在身上,更是体现了闽南渔女身上的一种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女性力量。”
黄丽泳认为,保护非遗,保护的是一段镌刻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就如同簪花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统习俗,延续下来的是记忆,是信仰,是传承。
比如,堆绣唐卡的故事。
13岁起,夏吾当周就开始跟随父亲系统学习唐卡绘画理论及技法。在他从事30多年的唐卡技艺生涯中,从简单的传承堆绣、缝制等工艺摸索出了精品堆绣、融合堆绣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展区,夏吾当周一个人正在静静制作着堆绣。他表示,自己传承这项非遗主要源于兴趣与热爱。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粗犷中见细腻,需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夏吾当周认为,保护非遗,保护的是非遗传承人的信心与匠心。以初心守护非遗,秉持敬畏之心展现“本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留给后人的“活着的历史”。
比如,庆阳香包的故事
在庆阳,千姿百态的香包淳朴典雅、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刘兰芳是国家级非遗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
“你现在看到的螃蟹包、龙头帽、虎头包,这些都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南瓜在过去就是一个单独的香包,代表多子多福,在龙头帽里就作为了龙的眼珠。龙的鼻子也是单独的一个荷包造型,经过改良做成了‘鲤鱼跳龙门’的样子。这些新款式,都会把庆阳香包传统的东西与技艺融合在里面。”
刘兰芳认为,保护非遗,不能让非遗只是老传统,也得“潮”得让人眼前一亮,“潮”出新花样。既要坚持对非遗本真性、完整性和核心技艺的保护,也需要融入自身的奇思妙想。
三、
眼下,正是非遗传承的好时代。
一方面,各种技术手段让非遗项目得以完整保存,也方便传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公众也越来越感兴趣,愿意为非遗技艺及产品付出时间和金钱。
今天的非遗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非遗需要走进今天的生活。
想让非遗“活”起来,并一直“活”下去,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当地产业发展。
那么,非遗怎样才能建立与现代生活的链接?这就离不开我们反复说起的那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围绕着“再创造”“再创新”,本届非博会也有不少探索。
非遗领域的数字化展示、新媒体传播、创新化呈现,让更多的人爱上非遗、参与非遗。
戴上AR眼镜,仿佛走入千亩麦田,感受“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马街书会盛况;置身皮影体感互动空间,举手投足,带动皮影角色演绎世间百态;纸鸢漫游空间,一松一拽,感受天高地阔放飞乐趣。抖音的百YOUNG非遗体验,百度百科的AI非遗馆,京东方艺云的非遗作品数字化展示,泡泡玛特的非遗潮玩,都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视角、新创意和新思路。
以匠心传承非遗,须让非遗适应当下,突显“本色”,也必须让非遗回归“生活”,再现“本真”。
活态保护非遗,就要让非遗回归“情景”,使其重新参与生产生活,重新成为文化生境的“主角”之一。龙山黑陶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工艺精湛绝伦,尤其是手拉坯蛋壳陶杯代表了史前陶器技艺最高水平,最薄处仅0.05毫米,令人叹为观止。在济南展区,山东省省级龙山黑陶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表示,黑陶技艺的守正创新,应该“新”在陶器上面。“以前都是专注打造观赏性‘艺术陶’,如今我把研究放在了‘食用陶’方面,例如饭碗,茶具、酒具等,通过工艺创新,让黑陶融入大家的生活日常。”
为了激发年轻群体热情,本届非博会还推出了“小小手工匠”研学、“非遗小舞台”展演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观展体验。举办“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非遗品牌发布等活动,促进传承人、企业、行业协会等不同主体的交流合作。组织近百家专业采购商参会,促进供需对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文明的火种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传递,非遗文化的光芒也在渐渐照进现实。
无形的文化财产被一代代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壮举。同一个心愿的支撑下,非遗的生命力将会越来越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范明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