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集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蹚出一条城市钢厂转型新路子

2022-07-15 21:35:3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帅 实习生 刘雨蘅 济南报道

  2017年6月29日,为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山东省钢铁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适应济南市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的重大部署,济钢集团在短短33天内,安全有序关停650万吨钢铁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纪录。

  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产能调整以来,济钢以“二次创业、重塑济钢”“建设全新济钢,造福全体职工”为使命,抢抓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给企业转型创造的难得机遇,把目标定位和产业方向与省市规划、需求相融合,立足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加快推动企业由排放型向消纳型转变。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闯出了一条传统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子。

  探索“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蹚出一条城市钢厂转型新路子

  济钢坚持把新济钢的发展与城市的规划、发展、需求相融合,紧抓传统企业转型、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转”大势,抢抓济南市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战略机遇,同济南市、中科院空天院、科学家团队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积极培育出高效的高端装备制造效益增长点。其中,济钢防务用时140天完成注册,并实现首年度盈利,填补了国家在部分空天信息领域的产业空白。济钢集团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47亿元,到2019年的225亿元,再到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完成293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恢复到停产前水平;2021年完成营业收入377.7亿元,体量规模超越停产前水平,全面开启第二阶段的战略发展。

  新济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城市发展,产品产线不断升级,重点项目接续落地。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用时五个半月完成矿山基建施工,创造了国内同类大型矿山建设工期最短记录,投产当年产量即达780万吨城市矿产面对转型之初主营业务90%以上灭失的困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对外积极开展合作经营,营收规模增长至转型之初的3倍多,济钢顺行综合服务区和新能源充电站全面建成,巡游出租车总量达580辆,车辆万公里行驶事故率保持济南市行业最低水平;创智谷工北21号科创综合体落成投用,入驻企业160家,成为济钢产业孵化的摇篮。

  目前济钢已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务院“科改”示范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省瞪羚企业2家、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省市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

  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一招

  推动企业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转型之初,为有效应对部分干部职工转型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观念不解放、知识结构单一、适应市场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济钢集团党委于2017年8月,适时提出“九新”价值创造体系,为破解一系列思想困惑和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018年元旦,济钢集团启动实施“六大攻坚战”,把制约新济钢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攻坚主战场,以硬核的落实力确保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五年来,济钢以“九新”为价值导向,以“六大攻坚战”为实战平台,聚焦三大主业,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实施“价值创造”“数字化改革”“强大总部建设”,有效推进“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一批影响活力激发、创新涌流的阻碍被成功打破,“放管服”改革、三项制度改革、干部“容错+问责”机制建设等一系列强有力变革举措,培育形成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济钢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转型发展五年来,新济钢混改成立的3家公司健康运行;集团经理层、权属公司及新上项目全部实现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总部职能部门减少4个,总部精简人员54.2%,“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的国企“通病”得到治理,集团决策效率、管控效率、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开展的2200多项价值创造,累计创效4.56亿元。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

  凝聚形成“上下同欲者胜”的强大合力

  济钢集团始终坚持把“造福全体职工”作为不懈追求,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搭建职工创新创效的实践平台,及时妥善解决职工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累计帮扶困难职工3100余人次,发放帮扶救助金1500余万元。面对疫情,济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划拨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830余万元,实现厂区、生活区全覆盖、无盲区管控,尽最大努力保护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