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话“代沟”出现,再不保护真来不及了
来源:齐鲁晚报 2013-09-06 09:09:00
在25日的报名审核中,老少报名者们给了测试者不少惊喜,但工作人员也发现,济南地方话出现了清晰的“代沟”和“断代”,对于“洋茄子”这样的词语,一些年轻的济南人也不知道是啥意思。部分老词语已被修正了 测试员曹燕玲发现,现场一位60多岁的老大妈用近乎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济南方言“音调”说起了济南话。
原标题:“洋茄子”是啥,年轻人真不知道
在25日的报名现场,一报名者(中)与测试员进行交流。本报记者 张榕博 摄
本报记者 张榕博 实习生 于晓
在25日的报名审核中,老少报名者们给了测试者不少惊喜,但工作人员也发现,济南地方话出现了清晰的“代沟”和“断代”,对于“洋茄子”这样的词语,一些年轻的济南人也不知道是啥意思。相关部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寻找和挽回现有的济南方言,并尽快扩大济南语言文化的保护范围。
“板凳儿”应该是“板凳子”
“其实,济南方言不是一个个孤零的词语,而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表现啊!”25日上午,《济南话音档》作者朱广祁先生的夫人刘秀云也出现在了报名现场。作为老济南人和曾经的济南方言调查者,她提出,要把济南方言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还原。
“那天报纸上刊登了一个词‘板凳儿’,我觉得这个不确切,应该是叫‘板凳子’。”刘秀云举例说,“妈妈对女儿说‘妮子,你把那个板凳子搬一边儿去,在那块碍事吧啦的’,是这么个语境,这么个语气,这么个味道,换成‘板凳儿’就会感觉不舒服。”
刘秀云说,她每看到一个词,就会想起过去生活的一个情境。比如老济南人去盛绿豆汤,贴个饼子,就会拉活起很多老话儿,十分亲切。“我现在来了,也想见见这些人,对对话,感受一下。”
63岁的报名者黄香荣说,听到这么多人拉活济南话,想掉眼泪。她想说,“当初就是那么回事。”不过,现在自己上了年纪,已经记不起那么多以前的话了。
对于那些老词语,31岁的报名者小段面对测试员的询问时却有些羞于开口。“这些话我们现在只是记得,平时基本不说,跟同事朋友说,有时他们还笑话。时间长了,家里也就没人说了。”
部分老词语已被修正了
测试员曹燕玲发现,现场一位60多岁的老大妈用近乎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济南方言“音调”说起了济南话。“有点‘济普’的味道,这说明有些老词语已经被普通话修正了。”曹燕玲说,在一些有一定文化的济南人中,教育程度越高,方言可能被修正得越多。但在选择济南方言发音人时,有一定文化程度、发音准确的报名者又是优先选择的,这便给专家们出了一道难题。
在当天的面审中,测试员还发现济南地方话出现了清晰的代沟和断代。
“你知道‘洋茄子’是什么吗?”测试员问报名者小段。“不知道。”小段回答。
“看来你比我小多了,这个词是气球。”“想起来了,但我小时候只听过一次。”对于测试员的提问,31岁的小段时常被问住。
曹燕玲说,她在25日的测试中发现,报名者掌握济南地方话的词语量随着年龄逐渐减小,每隔几岁,总会有一些老词语被忘掉。“比如70岁的老人跟我们说,有些词我们没听过,我们40岁左右的人和30岁的年轻人拉,有些词他们也没听过。”曹燕玲说,这一方面说明,普通话正在逐渐替代方言,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再不保护方言估计就来不及了。
卖药糖的吆喝声引来掌声
“卖药糖,卖药糖,嘿,那一位还吃药糖,特别地酸、特别地凉,祛痰败火,洗脏清光……”
在25日前来报名的人员中,70多岁的回族老人马孝光唱起一段卖药糖小贩的吆喝声,引来审核现场一片掌声。不少人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吆喝。
马孝光是世代生活在济南的本地人。不过,他所呈现的济南话与众不同:“过去的商埠的人啊,从一说到十,每个字的音尾都要加个重音‘呀’,说起来很洒脱。现在上了年纪的济南人,有一部分就这么说。”马孝光举例说:“比如电视上《有么说么》这个栏目,实际应该说‘有嘛,说嘛,你捭胡扯!’”
谈到济南古城外的那段历史,马孝光说,有些词语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说的,其他地方听不到。还有一些老话,只有唠家常的时候能听到,现在已经不用了。
马孝光说,如今大家要保护济南方言,但作为济南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里城外、大街小巷值得保护的还有很多。“我很感谢你们,像我这个年纪的,现在头脑还清醒,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一代也不行了,这个语言就真失传了。”
现场花絮
进门就学动物叫
在25日上午的报名中,一名中年人操着一口流利的济南方言,一进门就带给大家一股当年“大观园”的风情。这名中年人名叫刘云峰,是从小在青龙街附近玩起来的“老济南”。刘云峰一进门就开始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小鸟、小鸭子、小狗的叫声惟妙惟肖,加上他口音中的“济南味”,让人觉得更像是一位大观园中的老艺人。
刘云峰告诉记者,济南人说济南话本是很应该的事,但现在能说地道济南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他来现场主要是想怀念一下老济南味。可惜的是,因为刘云峰的年龄不符合要求,最终没能报上名。
叫上发小来报名
家住鞭指巷的杨先生今年31岁,在报纸上看到征召济南话发音人的消息后,便和发小段先生来报名。
“我虽然年龄小,但打小成长于老济南环境中,还是挺想成为济南话发音人的。”杨先生说,现在大力推广普通话,虽然方便人们交流,但是各个城市语言特色性就减弱了。征召济南话发音人,允许语言中存在个性,保留特色,他很支持。
“如果对方言不再加以拯救,那就真的是全国语言大而化之,都一个样了,济南和其他城市也就没有区别了。”杨先生说。记者发现,在审核现场,专家和杨先生用济南方言拉呱,谈话间流露着浓浓的老济南味。
一家三口齐上阵
在25日当天的报名中,来报名的两个完整家庭让主办方十分关注。在其中一个家庭,妻子庄女士和丈夫一同报名,女儿则作为备选考核对象。审核人员说,一家三口语言上可能互相影响,在地方方言的发音中也有研究的价值。
另一个家庭则是弟弟刘志琛、姐姐刘志红和他们的老父亲一同报名。刘志琛告诉记者,姐姐看到要征集济南话发音人的消息后,马上就跟家人说了。“大家在老城区生活了很长时间,感觉挺符合条件,说不定还会有些代表性,便都报名参加了。”刘志琛说,他原来住在县东巷73号,人们出门见面说的都是老济南话。现在能说地道济南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能保留点就保留点吧。
本报记者 张榕博
实习生 于 晓
责任编辑:王亚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