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将直线与曲线,方正与圆润“圈”在一椅之间。作为我国古典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家具,圈椅因其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而广受好评。而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柳树,因其韧性强劲、宁曲不折的特性,成就了一种更为特殊的圈椅——仁风圈椅。为了解仁风圈椅的特殊之处,[详细]
龙山文化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历经岁月洗礼,凝结先人智慧,以黑陶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济阳黑陶匠人拥抱龙山文化,遵照传统技艺,融汇现代创意,在黑陶上加入掐丝、剪纸、大漆等工艺,为龙山黑陶注入新的活力。为感受济阳黑陶文化的别样魅力,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详细]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黑陶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其工艺在世界制陶历史上独具特色,古“龙山文化”时代达到巅峰时期。济阳黑陶工艺品久负盛名,远销港、澳、美、法等国家和地区。济阳黑陶[详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孕育于商周,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鼓子秧歌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济阳鼓子秧歌伞、鼓、棒、花齐全,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节奏欢快热烈,气势恢宏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详细]
柳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我县崔寨、仁风等地均有分布。过去,济阳县地处黄河洪泛区,每到汛期,农田常遭水淹。而柳条不怕涝,易生长,农民便用它编成各种柳制品,聊补生活。时间一长,柳编成了当地人抵御自然灾害且能谋生的一项重要技艺[详细]
济阳黄河泥塑起源于黄河下流沿岸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济阳地处华北平原,南依黄河,北靠徒骇河,过去济阳地处黄河泛洪区,每到汛期农田常被洪水淹没,庄稼收成不好,当地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便到黄河岸边采泥,后经晾干用纱布过滤制成泥胚,制作出各种动物形象走街串[详细]
“太平镇茅家村的踩寸子起源于清朝末期,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踩寸子”也叫“唱秧歌”、“姐儿调”,“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详细]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曲堤镇乔家村上杠高跷渊源流传,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踏锣鼓而舞,和鼓乐而动,是集舞蹈、杂技、小戏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济阳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套路丰富多彩、动作灵活多变;表演动作有[详细]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钩织刺绣工艺在中国有近4000年的历史,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用捻线和骨针制作衣物。济阳钩绣是由钩织和刺绣两大工艺结合而成的,是中国传统编织工艺和欧洲抽纱技艺相结合的结果。如今,济阳钩绣自成一派,独具[详细]
仁风圈椅有其独特的工艺制作流程,并且在制作时不动锯也不动尺子,完全靠估测和一把刨子制作而成,其工艺精巧,风格质朴典雅,样式各不相同。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坐在上面,身体各部分都有依靠,能最大的[详细]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