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里古杏林:非遗示范社区 让文化传承“活”起来

2019-11-13 17:57: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11月13日讯(记者 张玮)提起商河的洼李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里成片的古杏林,每年杏花节时这里就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其实,除了杏花节,洼李的东信民歌、花棍舞等非遗项目,更是让这里大放异彩。近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济南2019非遗传承示范社区名单,商河县怀仁镇洼李村(洼李古杏林)榜上有名,成为商河非遗传承新阵地。

  盘活古杏林 各种文化活动周周有

  据了解,洼李古杏林位于商河县怀仁镇洼李村,古树林木较多,拥有300亩古杏林、古槐林,后依托大沙河旅游风景带及泉城十里画廊绿旅带,每年3月份这里都会举办杏花节,已成为怀仁镇举办文旅活动的主阵地。

  日前,记者实地走进洼李村感受古杏林的魅力。漫步在七彩慢行路上,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林下之风。在造型别致的风车展览长廊,不少村民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游玩。

  围绕着洼李古杏林这个文化名片,怀仁镇做足了各种文章。“平常每周六和周日的下午,我们都会在古杏林举办主题活动。”怀仁镇分管文化旅游相关负责人李青说,怀仁镇文艺爱好者还自发成立了古杏林协会,组织大型文化展演活动时,周边县镇前来观看的游客就能达到上千人。山东省自驾游露营地和商河县摄影学会采风基地也相继在此揭牌。

  目前,洼李古杏林由洼李村委会管理维护,免费对外开放。

  非遗进校园 花棍舞纳入校本课程

  校园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热烈欢快的乐曲声,十几位同学正围成一圈,手持花棍,一板一眼地跟着王希贵老师学习着花棍舞。

  从2008年开始,商河县就全面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花棍舞代表人物王希贵老师主动走进学校指导学生学习花棍舞。

  尽管已年逾七旬,王希贵一谈到花棍舞,整个人都看起来精神抖擞。据了解,花棍舞是商河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清朝末年就在商河许商街道、怀仁镇、殷巷镇一代广泛流传。

  旧时花棍舞表演,节奏缓慢,形式单调,所以长期以来,在传承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创新发扬,学习群体一度呈现日渐萎靡的趋势。

  王希贵告诉记者,花棍舞在慢慢发展过程中,逐渐创新形式,现在与歌曲相融合,打起来欢快热烈,动作优美大方,欣赏起来韵味十足。2016年,花棍舞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怀仁镇现在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将花棍舞纳入了校本课程。”王希贵说,以后将花棍舞继续传承下去,让这种民间舞蹈逐渐普及全镇。

  此前,在山东省中小学校园艺术节展演中,怀仁镇中心小学的《棍舞飞扬》节目获得最佳表演二等奖。今年国庆期间,洼李古杏林还成为花博会的重要分会场,怀仁镇10所学校也参与了文化展演活动,花棍舞表演展现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老歌有新唱 东信民歌社区里焕发生机

  作为商河另一个重要的特色文化,东信民歌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社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非遗传承人不仅到这里演出,还定期培训授课,让更多普通群众也都爱上了这个古老的艺术。

  据悉,东信民歌发源于怀仁东信村一带,内容取自民间题材,编成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再以民间小调、乐曲小品等形式将其搬上舞台,成为独特的民歌传统艺术。

  “东信民歌中最早有清朝年间流传下来的小故事,我们有单人唱、多人表演唱、音乐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东信民歌代表人物信师舰告诉记者,他们大多传唱一些爱情故事、老年幸福生活、邻居矛盾故事等。《裁单裤》《赶庙会》《小货郎》20余个曲目深入百姓生活,深受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信师舰跟随时代的步伐,也有了编排好的新潮故事。“现在我们根据社会的现状,老调新唱,送戏下乡表演时,还带了教育人的意义。”说着还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金钱风波》的选段,此曲目就是针对现在孝敬老人的风俗编排而成。曲调优美,通俗易懂,且故事画面感极强。

  从东信民歌“进”社区到“扎根”社区,也折射出非遗传承的决心。为此怀仁镇还定期开展文化主题培训活动,信师舰等非遗传承人对东信民歌、花棍舞等内容进行授课,目前已开展培训7期。

  “非遗走进社区,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和学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希望这些源自民间的非遗能活起来,继续把它们传承和发扬下去。”李青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